JobPlus知识库 财务 财务咨询 文章
财务会计基础(四)会计账户

一、资产类账户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我们主要对资产类账户中的应收账款进行分析。

(一)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acountsreceivable)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会计上所指的应收账款有其特定的范围,它仅指因销售活动形成的流动资产性质的债权。

应收账款在收入实现时给予确认,通常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入账。需要注意的是,计价时还需要考虑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等因素。商业折扣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或针对不同顾客,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例如某商品标价是10元/件,但由于客户批量购买此商品,因此供货商以9.5元/件来结算,给予客户5%的折扣;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例如,买方在10天内付款可按售价给予2%的折扣,即10天内只需支付98%的价款。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在有商业折扣的情况下,应该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入账,在现金折扣的情况下,采用总价法入账,发生的现金折扣作为财务费用处理。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作为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并不意味着账款一定能够收回,我们要考虑到坏账存在的可能性。坏账损失(baddebts)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即坏账损失的估计)通常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企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予以说明,并且不能够随意变更。余额百分比法是根据会计期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乘以估计坏账率来估计当期的坏账损失;账龄分析法是根据应收账款入账时间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一般来说,账款拖欠的时间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

在按期估计了坏账损失之后,我们就要计提坏账准备。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够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管理费用;一方面设置“坏账准备”科目,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金额,使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反映扣减坏账后的净值。

(二)存货

存货(inventory)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只有当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存货才能够加以确认,以其成本入账。存货入账价值的基础是历史成本或者说是实际成本。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存货实际成本核算是指存货收发全部按实际成本计价。但由于企业的存货是不断流动的,有购进也有发出,这就使得难以保证每一次使用的存货都是同一批的,或者留存下来的存货都是同一批的,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成本计价难以实现。因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FIFO)、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LIFO)等。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材料成本差异随着材料的入库而形成,同时也随着材料的出库而减少,发出时应分配材料成本差异。

期末存货的价值取决于存货数量的确定是否准确和采用何种期末计价原则。企业存货数量需要通过盘存来确定,常用的存货数量盘存方法主要有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两种。实地盘存制是在期末通过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然后根据“本期耗用或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这个等式来倒轧本期的发出成本。永续盘存制是指逐笔登记收入发出的存货,并随时计列结存数。确定了存货数量以后,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进行存货的期末计价。如果期末存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则不需要做账务处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仍按期末账面价值列示;如果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必须在当期确认存货跌价损失,使资产负债表的存货反映扣减跌价损失后的净值。

值得注意的是,存货的计价会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存货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账项之一,存货计价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项目。其次,存货计价对企业利润的计算有直接影响。例如,期末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则意味着本期耗用或销货成本增加,当期的收益减少;反之,则导致当期收益增加。

(三)投资

1.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shortterminvestment)是指易于变现,且持有时间较短,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的投资行为。初始投资成本是指企业为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但不包括在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和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权利息。除取得时已经计入应收项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外,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处置短期投资时,在短期投资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的情况下,处置时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其确认投资损益的金额应为所获得的处置收入与短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

2.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longtermequityinvestment)通常为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出售。投资企业作为投资单位的股东,按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它的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全部价款,但不包括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所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等费用,也不包括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经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长期股权投资的计价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

当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表决权资本即无重大影响,或者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成本法核算的一般程序如下:按照初始投资成本或追加投资后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应该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当期投资收益,但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超过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权益法核算。刚开始时,按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后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后,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相应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会计处理时,股权投资差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项目,当初始投资成本高于应该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时,股权投资差额应该相应调减初始投资成本。在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会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那么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若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则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以此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投资收益;若亏损,则减少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该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如果以后各期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当投资账面减至零时,尚未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当期不再摊销,要待投资的账面价值恢复至投资成本后再进行摊销。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尚未摊销完的股权投资差额也按比例结转,并按所收到的处置收入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已确认但未收到的应收股利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

3.长期债权投资

长期债权投资(longtermbondinvestment)的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时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不构成债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尚未到期的债权利息,构成长期债权初始投资成本。长期债券的购入,有的按债券面值购入,有的按高于或低于债券面值的价值购入,这就出现了溢价或折价。

计算公式为:债券投资溢价或折价=(债券初始投资成本-相关费用-应收利息)-债券面值。

溢价或折价应该在债权持有期内按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摊销,减少或增加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其摊销额同时会影响到投资收益的确认。因为债券的溢价发行对于购买者而言,是为以后多得利息而事先付出的代价;相反,折价发行对于购买者来说,是为今后少得到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所以确认投资收益时,溢价发行时其金额应该是应收利息减去溢价摊销的部分,折价发行时其金额应该是应收利息加上折价摊销的部分。

(四)固定资产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fixedasets)应当按其取得成本入账,它应该包括企业为构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既有直接发生的,例如购置固定资产的价款;也有间接发生的,例如应该分摊的借款利息。

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损耗,包括实物损耗和价值损耗。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从本质上讲,折旧是一种非付现费用,它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按月计提折旧时,应该借记“各类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应该开始于取得入账后的下一个月,止于处置固定资产的下一个月。也就是说处置当月照提折旧。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后,可能仍然需要对固定资产发生支出,例如需要进行设备修理或改造时。此时发生的支出,如果不可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则应该在发生时确认费用;如果可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例如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等,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但增计后金额不应该超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样,我们也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比较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若后者低于前者,则应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减值准备。如果以后有迹象表明可收回金额将大于账面价值,则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那些不适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可以出售转让,这一般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同时结转已经为此固定资产计提的累积折旧和减值准备。

(五)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intangibleasets)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只有当该资产为企业获得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确认。无形资产以实际成本作为入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无形资产是自行开发时,如果不成功,那么相关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成功时,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而在研发中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的人员工资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效益,但它也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因此应该按期对成本进行摊销。无形资产摊销的起始和停止日期是,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

企业应当在期末检查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该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

二、负债类账户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按照流动性对负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要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

(一)流动负债

应付账款(acountspayable)是指因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等而发生的债务。它一般按应付金额入账,如果这应付金额是带有现金折扣(cashdiscount)的,仍按应付金额的总额记账,即不扣除折扣;待获得现金折扣时,再冲减财务费用。当应付账款无须支付时,应将该金额计入资本公积。

预收账款(advancereceipts)是供货方的负债,它是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货款形成的。预收账款的贷方反映预收的货款,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结清的预收款项,借方余额反映应收的款项。当预收账款不多时,可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而直接通过应收账款的贷方来反映预收账款的发生。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某些费用不一定当时就要支付,但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属于当期的费用应该计入当期。企业按期预提计入费用的金额,同时也形成一笔负债———预提费用。例如,当所借款项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时,企业并不需要每期支付利息,但企业仍应该计提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预提费用”。

(二)长期负债

我们主要对长期债券进行分析。长期债券(longtermbonds)是企业筹集长期使用资金而发行的一种书面凭证。企业发行的长期债券,应设置“应付债券”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在“应付债券”科目下设置“债券面值”、“债券溢价”、“债券折价”和“应计利息”四个明细科目。无论是按面值发行,还是按溢价和折价发行,均按债券面值计入“债券面值”明细科目,实际收到的价款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债券溢价”或“债券折价”明细科目。溢价或折价在债券的存续期内用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债券上的应计利息,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按期预提。

对于发行企业而言,溢价发行是为以后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折价发行是为今后少付利息而事先付出的代价。在把应计利息确认为实际的财务费用时,溢价发行时是应计利息减去溢价摊销的金额,折价发行时是应计利息加上折价摊销的金额。

三、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所有者权益(stockholdersequity)中主要设置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账户。

股份有限公司设置“股本”科目,其余企业均设置“实收资本”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实收资本相对固定,但有时也可能发生增减变化。一般企业增加资本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1)资本公积转为实收资本,借记“资本公积”,贷记“实收资本”;

(2)盈余公积转为实收资本,借记“盈余公积”,贷记“实收资本”;

(3)所有者追加投入。

实收资本减少的原因一般是资本过剩或企业发生重大亏损而需要减少实收资本,此时一般是采取发还股款的做法,借记“实收资本”,贷记“银行存款”。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由于“股本”科目是按股票的面值登记的,收购本企业股票时,亦应按面值注销股本。超出面值付出的价格,要看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收购的股票是溢价发行的,则首先冲销溢价收入,不足部分,冲销盈余公积,如果仍不足,则冲销未分配利润;如果是按面值发行的,则直接冲销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投入,所有权归属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资本公积由全体股东享有。资本公积在转增资本时,按各个股东在实收资本中所占的投资比例计算的金额,分别转增各个股东的投资金额。资本公积的形成有其特定来源,而与企业净利润无关,它的来源主要有: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股权投资准备,关联交易差价,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账务处理。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为了核算反映盈余公积形成及使用情况,企业应设置“盈余公积”科目。企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贷记“盈余公积”。一般来说,提取的盈余公积主要可以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属于用税后利润弥补亏损,因此弥补的数额不能作为纳税所得扣除处理。企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要按股东原有持股比例结转。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在会计核算上是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进行核算的。从数量上讲,未分配利润是期初未分配利润加上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减去提取的盈余公积和分出利润(支付股利)后的余额,如果出现借方余额,则表示未弥补亏损的数额。

四、收入类账户

在会计核算中,对经常性、主要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单独设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对非经常性、兼营业务交易所产生的收入单独设置“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

收入的确认实际上是指收入在什么时候入账,并在利润表上反映。

企业销售商品时,如果已经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管理权和控制,而且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那么就可以确认收入。

企业提供劳务,如果劳务是在同一会计年度开始并完成,则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确认的金额为合同总金额,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不在同一个会计年度,但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对合同总收入、总成本和劳务的完成程度做出可靠估计的,应该按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

五、费用类账户

对于费用,首先要划分生产费用和非生产费用、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是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它与一定的时期相联系,而与生产的产品无关。而产品成本与一定品种和数量的品种相联系,不论发生在哪一期。另外,生产费用应当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这里我们讨论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如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业务招待费等;

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如运输费、包装费、广告费、经营租赁费等;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如利息费用、金融机构手续费等。在会计核算时,对上述费用分别设置科目,期末各类科目的余额结转“本年利润”科目后不再有余额。

六、利润类账户

企业的利润既有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也有通过投资活动而获得的,还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交易引起的盈亏,因此,企业利润一般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或损失和营业外收支等部分。

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之和再减去期间费用为营业利润。在会计核算上要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的界限,因为营业外收入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同时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也应当分别核算,不得以营业外支出直接冲减营业外收入。本年度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累积余额在期末时转入本年利润。

“本年利润”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本年度内实现得净利润或净亏损。期末,将收益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的贷方,将费用类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转账后,若“本年利润”科目为贷方余额,则反映了本年度累计的净利润;若为借方余额则为净亏损。年度结束时,将“本年利润”科目的余额结转至“利润分配”,结账后科目无余额。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7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