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东华大学出版社 互·跨:2015东华春季艺术沙龙作品集
出版社:
东华大学出版社
简介:
瑞士人布克哈特——文艺复兴研究的专家,在他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提出了著名的“近代性”的概念,可与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强调“现代性”、进入21世纪的文化艺术圈强调“当代性”相参看。历史观视域下的近代性、现代性、当代性,就是近代观、现代观、当代观。我们今天的“三观”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此“三观”如果没有历史观中的近代观、现代观、当代观,便难建立。就像布克哈特通过文艺复兴研究发现的“近代性”就是“人的发现”,文艺复兴时的“人的发现”是伴随着世界的重新发现,正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地理大发现推进了世界观的改变。我们崇尚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巨匠大师,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所彰显出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人的发现”是我们今天看近代、现代、当代的一条核心线索和根本旨趣。 与“人的发现”相关的“近代性”,在中国明代就几乎被视为异端的心学,王阳明提出的著名命题“我心即宇宙”,也是“人的发现”的中国方案,通过“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连接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实践哲学。康梁变法、上书朝廷、倡导新学、“其命维新”。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早就看到:“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到李大钊的《少年中国》,人的近代性、现代性、当代性-直维系着中国的学院教育,那里具有着前瞻、前沿的,更新、创新的,面向未来的学院品质。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更让艺术与教育形成了紧要的关联。 中国的学院似乎刚刚步入前史,年轻的学院尚未象牙塔,还未固化成保守的堡垒,更不是自由的囚笼。学院与当代艺术的互通、互动、互融便注定了彼此的互文性,由此,学院艺术家便成为活跃度、开放度极高的群体,他们的艺术情怀、美学理想具有更加的前沿意识、实验精神,更强的历史文化的批判精神,更高的社会生活的敏感度、敏锐力。学院的当代艺术对学院教育的提升,对学院教、学、研的开放、多元、包容、创新度,是一股积极的推进力量。 即将拉开帷幕的,“2015东华春季艺术沙龙展”将主题定做“互·跨”,题中之旨也就显而易见了!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