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书籍
[书籍] 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
作者: 王一川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简介: 我们所谓经典美学,以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为代表,总是以“美”的本质论为起点或中心,由此推演出整个美学体系大厦:美—,审美形态—一审美意识—一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一艺术批评。这个体系里的每个环节在逻辑上都是环环相扣、步步相依的。因此,这种美学体系必然讲究总体性:有机、完整和系统。它自从20世纪初被引进以来,曾给予面对古典审美传统崩溃而力求重建新的审美规范的中国人以极大的总体性慰藉。甚至到十多年前的“美学热”中,当西方人早已放弃虚幻的经典美学体系而关注具体的语言组织时,中国美学学者还依然对这种经典美学体系满怀热诚和渴望,相信它能够帮助饱经政治困厄的中国人,实现“真正人性的生活”或“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一理想。换言之,人们带着“文化大革命”的惨痛记忆,心中充满启蒙主义理想,渴望按自己想象中的先进而人性的世界主流去建设新生活,这时,植根在人们意识中的经典美学体系,就成了走向这种新生活的理想路径。所以,一时间,按经典美学体系范型构筑“新”的美学理论大厦,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笔者曾是这庞大“美学军团”中的一位后学,也曾幻想依据美的本质论而建造新的“体验美学”体系)。这种在今天看来是“反常”的经典美学迷醉,在当时具有双重的历史必然性:一方面,从现代美学理论自身的传统演化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次美学高潮和50年代第二次美学高潮中相继形成的经典美学信仰,还没有耗竭其巨大能量,还需要在80年代来一次空前的大释放;另一方面,从更大的文业压力看,80年代前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把审美解放视为人的解放的中介,就使已成为现代传统的经典美学肩负起思想解放的前卫角色。可以说,经典美学崇拜热潮在80年代文化变革中历史性地扮演过能动的角色。
  
分享到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