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东方艺术:书法(6 2015.12下半月 总第340期)
出版社:
东方艺术出版社
简介:
悟斋是林散之先生为我取的斋号,其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即希望我在勤学苦练的同时不忘思考与感悟书法的真谛。林散之先生亦曾赠我八字——“虚名易得,实学难求”。此后,我一直将这八字作为我的座右铭。多年以来,我一直在书学上努力探求,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始终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但仍无法将书法一道吃透。现在出版这个《悟斋论书》,就是想将我这些年来的心得做一个总结,与大家分享。回顾我的学书道路,实际上,在上学前,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了毛笔。上小学后,小学里让之的《宋武帝与臧焘敕》。接着就是写《九成宫》,再后来写《张迁碑》,又写过一点米字的行书。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在一个县城。在工作之余,我坚持了临帖。在江苏的时候,我学习的主要是林老书法的体系,临习的范本主要是汉碑。行草方面,就是写孙过庭的《书谱》,写李北海的《麓山寺碑》等等01979年到浙冱以后,受陆维钊、沙孟海先生的影响,我开始写魏碑,写《张猛龙》。研究生期间,大篆、汉魏碑刻和小楷我都写了很多,草书临得反而少了。但无论实在江苏还是浙江,我的书法学习与创作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八十年代留校之后,我的主要工作是教留学生书法。当时,八五新潮正热,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在教有大字课,毛笔字成了必修。二三年级的暑假,家里人把我送到私塾。在私塾中,毛笔课程变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我从小喜欢绘画。一位乡贤说,要画好画,就要写好书法。此后,我就越发注意练字,开始学习颜、柳的楷书。记得当时我找了一块方砖,试着蘸水在方砖上写字。我今后悬腕的能力,或许就来自于这样的经验。在这段练字的时间里,我也临摹了许多画谱,像是吴昌硕的与齐白石的。1961年,我考取了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系中开设有书法课程,我是书法课的课代表。我们的书法课教授是沈子善先生,尉天池老师是助教。授课主要是尉天池老师。我们的学习从篆书人手,写的是吴留学生的过程中,我开始逐步意识到书法的艺术性,并立志要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去认识、去创造、去发展01987年,我做了第1次个人展览,在展现自身传统功底的同时,也开始创作一些现代书法作品,以反映我当时的书法探索01989年到1992年,在美国的四年,我写得少了,看得多了,思考得也多了。站在西方文化的环境中看中国的书法,在深感其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意识到书法在当下的发展需要方面的突破,以体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触及文明的审美领域。此后,我关于书法现代性的思考就变得更加强烈和明确。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