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傅雷译著作品集(套装全3册)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介:
《傅雷书信选》傅雷是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其译文尤重原作的神韵和意涵,且用字丰富,行文流畅,卓然一家,有“傅译作品”之美誉。傅雷的大儿子傅聪,三四岁时就爱听古典音乐。“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受用不尽”,存着这种心,傅雷在傅聪四年级(七岁半)时,送他去学钢琴,并亲自编选教材,在家教授其文化课。后傅聪留学海外,傅雷便将嘱托和关心密密匝匝地写进信里,用父亲的深情和全部人生经验,帮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在信中,傅雷以纯粹的艺术之心和父亲之心,倾尽所能给儿子讲述音乐的真谛,讲述做人做事应取的态度。本书所选取的信件,乃是对儿子生活工作的关心和提点:他告诉即将进行比赛的儿子,如何进行心理调试,消除紧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争取最好的结果,提醒年轻的儿子为人要谦和,说话要谨慎,一定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儿子谈恋爱了,连忙告诉他不要“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儿子结婚了,赶紧将自己的理财方法和生活经验倾囊相授,因为人生也是一门“极不容易的艺术”,“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据说,傅雷是一位极其严厉的父亲,可是,在信中,这位父亲是怎样的柔情甚至有时脆弱啊——当许久得不到儿子的回信时,他的焦急和担忧比之自己的夫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以上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给孩子的信”。第二部分是傅雷“给朋友的信”,展现了傅雷“父亲”之外,作为朋友、作为同事的真诚和热忱。这些信中所谈,仍旧离不开艺术和人生——与刘抗感慨在龙门石窟工作的苦乐,为挚交张弦的故去而“泫涕,不知所云”,帮黄宾虹办书画展,“画会杂务,悉心以赴”,坚持只做党外“肯说话的傻子”,因为“简简单单做个‘人民’,有时倒反能发挥一些力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写给朋友的信里,有许多也是在谈论儿子傅聪,比如给傅聪的岳父、波兰著名音乐家梅纽因的信,给傅聪的钢琴老师杰维茨基的信,给好友成家和、成家榴的信以及给夏衍的信等等。这些信与“给孩子的信”对照看,无疑更丰富了本书的主体:一个苦心孤诣用心良苦的父亲、一个永远“不忘祖国之荣誉,不忘艺术之良知”的艺术家——他的深情,他的真诚,他“对人对己、对工作对生活,都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生命态度。本书由傅雷的小儿子傅敏,在《傅雷家书(修订版)》、《傅雷文集·书信卷》的基础上编选而成,并根据需要为本书添加了注解。《傅雷谈艺录》分作“谈文学”、“谈翻译”、“谈美术”、“谈音乐”四个部分,选取了傅雷相关的评论文章,每一部分又附相关文艺书札,集中而全面地分享了傅雷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感悟(如《论张爱玲的小说》、《评〈春种秋收〉》等),对翻译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如《翻译经验点滴》、《与宋奇谈翻译》等),对美术、音乐的梳理和欣赏(如《观画答客问》《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与傅聪谈音乐》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这部讲稿饱含傅雷对美的见解与热情。他说:“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就是文艺复兴绘画所共有的精神。”全书围绕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美术家及其名作展开,细述了这样一种艺术的出现与发展。讨论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又涉及时代与环境,并融入了对相关文学、音乐、哲学的感悟,虽浅显通俗,却耐人回味。在傅雷的引领下,读者被带往几个世纪前的翡冷翠、罗马、荷兰、英国、法国……走近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感受杰出作品里蕴藏的精妙的造型语言、细微的情绪色彩,以及它们带给后世观者的心灵震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虽然讲的是西方的艺术,但傅雷真正的心愿却是能够对中国当下的状况有所启迪。他不满于20世纪30年代国内画坛以标榜“立体”、“达达”、“表现”自居的现代派,也不满将西方学院派树为典型的做法,他认为这两种态度虽然取向不同,但都是对西方艺术的表面化模仿,并不是真正经过内心酝酿和创造的艺术。傅雷也不同意所谓的“调和中西”的说法,因为他相信,每一种艺术的技巧与形式,都是与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操相关的。他认为,以上种种弊端,都是由于浅薄取巧、不假深思的学风造成的,这也成为他写作《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动因。明因果,重研究,讲人心修养,触类旁通,为中国之新艺术做准备,正是这些书背后的声音使得青年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众不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