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普隐随笔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简介:
【心】心能平,事则平;心能净,物亦静;心动者,事则乱;心燥者,物则动。【记忆】人们掌握了大自然变换的规律,有种种设定,设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二十四小时等。有此周期变化,故设定为起始和终末。在无际的时空中,生命是那么的短暂啊!中午翻相册,看到老照片,有一种时光无情的感觉。三十六年前,刚刚出家,那种天真、纯净、无忧无虑。那时日子虽然艰难,但人们的思想单纯,所求无多,吃顿白米饭,能休息一天不干活,就非常高兴了。平兴寺几间简陋的房子。用毛竹破开两半,引来的自来水,叮咚叮咚流在水缸里,这种声音没有了。如果现在还能是原来的几间房,我也不会如此辛苦。冬收全寺上下非常繁忙,粮食收满一仓又一仓,割草砍柴,烧草灰……一切都成为记忆,真的回不去了!日本道元禅师有诗道:生死可怜休又起,迷途觉路梦中行。唯留一事醒犹记,深草闲居夜雨声。【无争的快乐】《无量寿经》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人啊!心简单,事情就简单,世界也变简单,快乐才会在身边。带着几分放松的心情,踏着小路,看着路边的花草树木,掸落一身尘埃,摘几把新茶,晒干了,泡水喝着,知道无争的快乐、幸福!【福至心灵】智慧的开显,需要福德的滋养及触发,才能如源头活水般、生生不息。若在团体中,多利他、多修福,便能“福至心灵”。【观照己心】想着烦恼未断,道未成办。但还有更多人,尽做不急之事。自以为聪明能干,实为愚蠢。对人生忌妒、生憎恨,于己乃大损。损人实为损己,而不自知。言论中常好说他人之过失为快心,能常知之,则戒之,为智者。学理者只学语,与道毫无相干,只增长我慢,邪见而已。反省,常反省,观照,常观照己心者为修行。读诵、持念不回归于心者,徒劳辛苦,与道无益!【淡然寂静守护慈悲】别期望所有人都能懂你,那是不可能的。更不需要强求着去懂所有人,那是随缘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不相同,无需强求一致。在心情糟烂差的时候,用决绝的话伤害你身边的人,等待你的将是撕心裂肺的后悔不及!那些不需要解释的事情,从你张嘴那一刻起,你就已经是在给自己找痛苦添麻烦了。淡然寂静守护慈悲。有时候,我们说话、做事不能过于强硬。过于强硬时,无形中也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心,每个人都不容易,不要轻易去伤害任何人。不伤害别人,是慈悲的体现,不伤害自己,是智慧的体现。把心调柔了,默默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淡淡的觉醒自己,调整心态,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布施。换个心境,便能得到瞬间的解脱。【心之清净】对人不利的话不说;对人不利的事不做;对人不利的心不起。认为不好的尽量不去看;认为对心静有影响的不去听;认为对彼此不利的事不去传话。可去可不去的应酬,就不去参加;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就不买。能静下来的就不要乱动。能不攀缘的尽量少接触一些人和事。心就会慢慢地清净了。8、【感恩】做人应该坦诚。做事应该认真。处众应该谦和。学教应在明理。修行应在明心。安住应该忍耐。教育应该付出。受用应该感恩。【训练的心】人生都在不断地追寻。所处的身份、位置、年龄不同,各自的追求也不一样。有的人只是所在的环境和因缘不同,一生就像戏剧一样在变化。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一颗有训练的心,才能得自在安乐。人之共性,寻找离苦得乐,有的往往越寻越苦。若能随缘自在,发现自己一颗纯洁的心,当下就是为富有、快乐!每天能有几分钟放松一下,看看自己的心,看看自己在做什么?或许会发现未有过的快乐!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