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简介: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9月19日至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主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共24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跃建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研究员主持会议,14人作了主题报告,40人作了分组发言。 本次会议围绕“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分别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与休闲农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与经营效率”、“粮食安全、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4个方面进行了讨论。通过交流探讨,与会专家学者就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思路。 一、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与休闲农业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学者针对基础设施对种植业结构的影响,提出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一般服务支持措施,并指出要将建设重点适度向西部倾斜。有学者认为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整体的抗旱能力,不仅可以激励农户采取灌溉适应措施和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负面效果,而且可以减弱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成本的放大作用。还有学者建议,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这一类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应考虑地域性差异,注重农户参与供给的意愿及方式,充分调动本地社会资源,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与物质基础。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学者分析并验证了台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在化学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的现实境况下,发展替代性生物农药将是控制化学农药污染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有学者分析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机会成本和固定垃圾点设置对农户环境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加大农户环境污染治理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户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针对水资源短缺所导致的干旱地区扩大与干旱化程度加重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应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整体的抗旱能力,激励农户采取灌溉适应性措施,同时继续加强推广抗旱政策和建立旱灾预警与响应机制。 休闲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为了提高休闲农业发展内在潜质,有学者基于S生态文化观视野提出了休闲农业评价体系,建议休闲农业发展应走向创意文化产业之路。另有学者针对观光农业经营户应对成本上升的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经营户对成本上升的策略选择及其应对成本上升的能力,受到其对于劳动等要素成本上升的感知、所处区位环境、区域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控制成本过快上涨和改善经营环境将是促进观光农业在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健康持续发展的两大政策方向。 二、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喜忧参半的局面。一方面,在国家一系列“三农”扶持政策的带动下,粮食产量持续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增收;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却又面临着土地细碎化、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农民兼业化、生产非粮化等诸多隐患。明天“谁来务农、如何务农”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者们均认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和制度保障。针对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创新问题,一些学者建议推行“农业共营制”,以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推进农业专业化经营,以农户为主体自愿自主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强化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组织化经营,进而破解当前土地细碎、经营分散的难题。鉴于土地生产非粮化问题,有学者指出,经营的决策权应控制在农户手中,农户共同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与监督执行,以确保耕地不撂荒,并防范土地非农化流转。还有学者认为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才能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是确保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需要,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是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现实写照,因此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关于农业技术创新与经营效率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农业经营效率问题与农业技术进步状况存在很大的关联性。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之所以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除了与不合理的农业制度和农业投资不足等因素有关外,与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也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农业技术革新,如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的形式证实了高产农业新品种、速效无机化学肥料和高效低污染农药的大量推广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营效率。特别是在农业品种改良方面,诸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优质小麦及肉蛋鸡、生猪、奶牛和肉羊等大量农业新品种的出现,成倍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及其产值。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现阶段农业技术革新的重点仍然是在农业品种改良和新型的无机化学肥料的推广使用等方面。然而,在如何开发利用节水、节能、环保、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配套的现代有机生态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环节的工厂化和标准化经营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还亟待提升。如果与国际现代化农业相比较,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的全面科学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少数落后地区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而资源与环境约束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而目前中国大多数农业经营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还相对偏低,并且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这将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农业科学化发展。 有些学者认为应从供、需两个角度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政府需以职能重组为核心建立面向产业的科技供给制度,以产权组合创新为核心重塑农业规模经营组织,这才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供需对接,提高创新效率的制度创新路径。也有学者提出,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