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上海·影像·都市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简介:
《眼·光——摄影文化论丛))第一辑出版以后,反响强烈。毕竟在这以前,还没有一本“能够以比较纯粹的态度来讨论摄影”(顾铮语)的丛书,所以一旦成为现实,自然就会反响不俗。然而这样一来,顾铮所编选的第一辑也给我留下了压力。好在得到各位编委和摄影理论工作者的支持,第二辑也将成为现实。而且,希望以后的每一辑都能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本书的主题是“上海-影像·都市”,收入这个小辑的五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围绕上海摄影历史发展的线索,从《上海早期商业摄影发展新证》所带来的上海最早照相馆的蛛丝马迹,到《1936:沙飞在上海》所描述的鲜为人知的影像历史,转而跳人《缺失的记忆——请柬与入场券中的1980年代上海摄影》中以小见大的上海摄影脉络,直至《陆元敏的老上海影像簿》中尽管岁月不长但是已经泛黄的影像,巧妙地串起了100年来上海摄影的影像与文本,值得对上海历史以及影像关注的朋友留作案头的佐证。至于《城市摄影中的爱与痛》,是从更高的角度,对都市摄影进行了哲学的概括。 至于“卷首摄影家”中介绍的缪佳欣,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上海摄影人,只不过他如今远在美国深造,这里所采录的访谈,从另一个角度展开.了上海摄影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流的可能。此外,在“序与跋”的栏目中,也是围绕了上海摄影的当代影像展开的,不过角色是一位法国人高福瑞,他的((上海映像》一直在解读上被许多人所拒绝或者说难以进入习惯的审美视野。其中的两篇文字,也许会对理解高福瑞的上海映像,带来些许帮助。 美国西北大学美术史系教授胡素馨(SarahE.Fraser)的文字是这一辑的重点所在,丰厚的资料和扎实的研究成果,在人种摄影领域是不可多得的范本。当然,各位可以对照“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Struth)的影像世界”,看看西方摄影的当今流向和中国摄影的异同。 上海有太多的历史钩沉,也留下了太多值得玩味的影像故事。徐大刚先生的访谈,从领袖摄影的这一个角度,为上海影像添加了浓重的一笔……再次谢谢各位的支持和帮助。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