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7月 第3期 总第11期)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简介:
本期卷首语由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应松年教授撰写,题为《完善行政诉讼,筑牢法治政府的基石》。 《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第2期刊登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徐爱国教授的学术批评文章《论中国法理学的“死亡”》 ,一时间引起法学界瞩目热议。有鉴于此,《中国法律评论》于2016年4月27日在北大主办学术沙龙,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法理学”为主题,本期对话栏目邀请季卫东、舒国滢、徐爱国、桑本谦、陈景辉、聂鑫、马剑银等七位学者走进“中法评?会客厅”,为“拯救”中国法理学“寻医问药”。有共识,有争鸣,引人思考。 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时深刻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这两个概念,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有各自“分管领域”,又相互协调衔接。本期专论栏目邀请中央党校王立峰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刘松山教授、北京大学强世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振锋副研究员和清华大学屠凯副教授,从不同角度探讨二者关系,提出治国理政策略。 本期思想栏目仍然篇篇精彩: 著名经济学家盛洪教授题写《天道之法:儒家的道—礼—法秩序观》,提出礼和法同为古代中国“天道”的承载体,且礼较法更近天道真义,今时中国可以从中汲取有益训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岭教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解释的三个常见问题,即人大释法对判决的影响、《基本法》附件的效力以及附件中有关修改采“批准”与“备案”程序的区别,提出了有别以往研究的新理解。 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法学院杨晓楠副教授,通过严格释析孔允明申请社会福利一案的不同判决,兼得窥见香港终审法院的司法态度,十分精彩。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王书成助理教授撰写《转型中国之双轨宪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我国宪制发展实践中的诸多困惑,视角别致,具有一定说服力。 南京审计大学谢冬慧教授回顾、反思民国时期诸多重要司法改革事项,肯定了其意义;同时指出与我们当下的司法改革的类似之处,有一定的参考裨益。 本期影像栏目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提供图文资料,主要对明清中国的师爷文化作了精彩解读,深描写其代表人物汪辉祖,图文并茂。 本期立法栏目与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合作,由程琥副院长主持该栏目,邀请国务院法制办张越副司长、清华大学法学院何海波教授、北京四中院行政庭陈良刚庭长、北京市观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立秋律师,有立法亲历、有一手数据、有改革试点法院经验等,五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评价新《行政诉讼法》实施情况与期许承载,提出对策建议。 本期判解栏目与zui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合作,由蒋惠岭所长策划组稿,精选四起典型行政诉讼案例,由主案法官编写、专家人员作点评,发现法理规则。 本期批评栏目精选三篇优秀文章: 一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龚刃韧教授阅读《顾准文集》的札记分享,循着顾准的重要思想脉络之一“娜拉走后怎样”展开,概括顾准的观点精要并作了精彩释读,颇富教益。 二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简资修研究员对张五常教授新著《经济解释》一书作的书评,以法律经济分析为切入视角,帮助我们更好从经济学视野理解法律制度是如何安排的。 三是青年学者余盛峰博士解读黄宗智教授新作《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与现实研究》,阐释了历史社会学视野下中国社会与中国法律。 本期策略栏目密切关注司法改革和民生问题: 第一篇,北京大学教授陈瑞华撰写《法院改革中的九大争议问题》,围绕当下司改有关法院的“硬骨头”问题作了深度分析,鞭辟入里,颇具价值。 第二篇,zui高人民法院原高级法官蔡小雪结合其丰富审判经验,对法院审理复议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案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司法解释条款提出商榷,值得重视。 第三篇,zui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法官耿宝建针对“泛司法化”下行政纠纷机制作了深度思考,同时对《行政复议法》的修改提出了一些参考路径。 第四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郑毅对民办学校终止后学生安置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归因,提出如何完善相关规范以切实保障学生权益,系关民生。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