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冯炎画集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简介:
2013年金秋的某日傍晚,夕阳照在干岭头上,我踏进了著名画家冯炎先生的画室。这里是他的老家,冯先生平日都住在杭州,前年这里修葺过一次。“我想再整一整,改作冯炎艺术观,匾额请你题。”我问他为什么不用“馆”字,老人说,小一点吧! 古人论书,有一段精辟的文字,“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意思是写字的时候,应该将心安静下来,将神采收进体内,就像面对自己最尊敬的人一样。而我初见冯先生,并以我平时对他的良好品性的一些道听途说,见他如此之谦和,如此之“沉密神采”,则“言不出口,气不盈息,如对至尊。” 冯炎先生虽已年届耄耋,但心尚年轻,与他谈话是件很愉快的事。他说你当过政法书记,我也拿过枪,命乎运乎?本应拿笔的手却去抡枪。我说,上苍怕您总是心太软,所以赐您个文武双修,让您一支笔八面出锋。冯老在杭州刚解放时,担任过建德县公安局长,后来一直在政法机关任职,但也一直未放下过画笔。 我的书房里有一幅冯先生的山水画,是早些年一大荆朋友送的,当时还不知道冯炎者为谁,但画面意境横生,浑厚华滋,我很是喜爱。旦暮间伫立于画前作美好的欣赏时,古人论画所说的一气二韵三思四景五笔六墨,像金珠乱弹,总会在我的脑海里激起微微涟漪。 而得与冯先生见面,知其已是九十高龄老人时,则又是一番惊讶和赞叹。在近年所见的老人中,耄耋之年却仍精神焕发的,一位是南怀瑾先生,另一位就是冯炎先生了。 那天,在他的干岭头画室里,老人请客人坐椅子,自己则坐在一把挺高的吧凳上,双脚悬着,偶尔旋转几下,其身姿恰似一个淘气的大孩子。 其实,人经事多了但放得下,有追求而无牵挂,这个时候是最强大的,这你就难怪冯先生人画俱年轻了。不过,他这年轻是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后的从容不迫,是那种磅礴大气、浩浩荡荡的生命的深泉涌流。如此这般并非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是只有当他基本搞清楚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身的三者关系后,甚至是明明白白以后,才能达得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到此境界,则会洒脱、豁达、自由,不为浮名所困,更非利益钱财等身外物能锁得住。他会自觉地朝着心里的那个目标走去,这个目标有着神圣的意味,在艺术上就会有自己的创造。冯老做到了,才会有他的匠心独运的石纹皴,会有他泼墨泼彩、积墨积彩的大幅开张的创作。 冯先生是从雁荡山走出去的画家,雁荡山水滋养了他。他把101幅作品捐赠给家乡乐清作为永久的珍藏,我们把它编印成册.以期让更多的人们读到它。我们感谢冯先生创造的美,分享他生命深处的那份欢愉。 现在艺术界给冯先生有很多美誉,“非著名大师”、“石纹皴第一人”、“出黄宾虹之新”等等,好评如潮,老一辈的如他的老师潘天寿先生评他的画是“厚重、笔墨色彩兼长”,陆俨少艺术研究院院长郑孝同说他“非常传统,非常现代,非常老辣,自具面孔”,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给冯老的题句是:“砚池潮长磨松墨,笔底雁山大气来”。 冯老以他的“石纹皴”和承接于唐代而出新于现代的“泼墨泼彩、积墨积彩”的画法,在我国的艺术史上自会有他的地位。但老人在提到师从时,仍很见激情,口气甚是亲切:“少年拜在黄宾虹门下,1946年考上国立艺专时,获教于潘天寿,并为郑午昌入室弟子”。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