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 新常态新动力:“十三五”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研究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简介: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伴随经济发展内涵和条件的改变,新常态将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与以往的高速增长时期相比,“十三五”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区间将会如何变化?能否确保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的目标?新常态下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会如何转换?如何有效培育新动力以充分释放发展潜力?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应如何调整以形成增长的新引擎?这些问题对于全面把握机遇,科学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014年,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组织全国省级统计局综合统计分析部门,集中力量对“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动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重点集中于经济潜在增长空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增长新动力培育、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在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各单位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经济潜在增长区间将适度下移 2014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近两年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看.受国际经济复苏疲弱和国内“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从1978-2010年年均增长9.9%回落到近两年的7-8%,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换档是否会引发失速的议论很多。因此,在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资源和动力变化基础上,科学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还关系到顺利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目前学术上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方法很多,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我们选取HP滤波、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函数法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十三五”期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和验证。HP滤波预测法剔除了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是对经济增速周期变化的直接观察,反映了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劳动生产率预测法建立在人口变化和相对于劳动的技术进步基础上,反映了要素质量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生产函数预测法重点考虑了包括支出结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结构因素的变化,综合反映了需求、要素、供给等动力转换对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影响。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速的可能区间为6.0%-7.5%,年均增速均值为6.8%。预测结果表明,近两年经济增速的换档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具有长期性和趋势性,也符合国际上后发国家追赶进程的普遍规律。 从预测结果出发,报告进一步对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目标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根据2010年和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可比数据计算,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14-2020年需要实现年均6.74%的经济增长率,如果2014-2015年可以保证7%的年均增速,则实现总量翻番目标,“十三五”期间只需要实现6.64%的年均增速。三种测算方法得到的“十三五”期间潜在年均经济增长率均在6.64%以上,说明我国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而且,“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可能继续下降,劳动力稀缺性的进一步显现将推动(相对)工资的持续上涨,这将使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升,进而使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因此,如果总量翻番目标得到了保证,那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也是可以保证的。总之,根据报告的预测结果以及2014年经济增长7.4%的实际运行结果,尽管目前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降,并且这种下降趋势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延续,但是按照现有的发展方式和结构变化趋势,到2020年仍然可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奋斗目标。
用户推荐(0)
暂无推荐,你也可以发布推荐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