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到与咱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级产品来。今年的机器人领域,另外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一时间甚至出现了无数的细分领域,“陪伴型机器人”、“教育型机器人”、“导购型机器人”、“清洁型机器人”,产品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相较于研发领域的成功,今年的消费级市场其实依然没什么突破。在这里我要给今年的消费型机器人市场泼盆冷水,尤其针对那些具有“人工智能”的陪伴型产品,我购买意见是:不要买。是的,这是一轮扫射。
人工智能的发展被强行划分成了两个阶段: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指针对某个特定场景下的人工智能设备,比如扫地机器人、航拍无人机之类的。强人工智能则是拥有记录和修正能力,可以通过不断产生的数据,做出分析,并用这种分析指导行为。 但是,这两种程度的人工智能判断,却是可以作弊的。
举个例子,早在2014年,一款名为尤金·古斯特曼的人工智能程序就通过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它模拟了一个13岁的乌克兰小男孩,33%的评委都无法辨别出它是人类还是机器人,也就是说,它可以像一个真正的小孩儿一样和你聊天,然而,这次测验被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是一种“作弊行为”。因为开发者故意让它表现出“什么都不懂”,并且其实只是套用了小孩子惯用的撒泼打滚的卖萌对话脚本,从认知角度来说,甚至不大能算得上是思考。但事实就是:它通过了测试。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今年我们看到的很多“能和小朋友多轮自然语言对话”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其实在宣传上耍了同样的把戏。
识别出对话中的关键词,再到自己的数据库或网络上搜索这个关键词,找到预设的信息并念出来,这不过是一个语音版的检索工具。不少厂商却将这种弱人工智能偷换概念成强人工智能,在宣传上强调“能和小朋友自然交流”,这就太夸张了。
甚至,作为这个交互方式中最核心的自然语言识别技术,也没有发展到可以放心使用的阶段。环境音嘈杂,完蛋;小朋友说话不清楚,完蛋;说话带方言,完蛋;说话声音太小,完蛋;网络不稳定,完蛋。有太多太多的因素都在影响着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越是初期的技术需要的研发成本也越高,创业厂商急于收回成本,产品售价也是高的不得了。这种市场环境下,现在消费,还是太冲动了。
虽然目前的机器人市场还不成熟,但这并不能说明这种细分领域方向上的努力shift没有意义的,对于在人工智能带动下的机器人领域的未来,我们还是应该非常有信心的。就算强人工智能的实现仍然需要时间,但弱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有着不错的未来。
比如工厂中的重复性劳动就很有可能全部交给机器人完成,体育赛事等简单的快讯新闻也有可能完全由机器人发出,餐馆里端茶送水的有可能大部分变成机器人,甚至手术中的一些精细操作也可能由机器人完成。总之,不需要大量思考,只要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运作的工作在将来都有可能交给机器人完成。
发展专业型机器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正如与李世乭的对战中AlphaGo所表现出的稳定性,机器人的工作是不受情绪影响的,因此它可以更稳定的完成操作较为复杂的工作。另外,产业上对于机器人的投入是一次性的,后续不需要再重复投入,加上机器人“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采用机器进行工作显然有助于降低长线成本。
然而真正令我们感到兴奋的,依然会是在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但这个领域的继续深入发展,却不仅仅是科学。
谷歌在2014年成立了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2016年9月,英国又正式颁布了《机器人和机器系统的伦理设计和应用指南》,给机器人设立了一套道德标准,甚至明确规定了“机器可以和人类谈恋爱吗?”、“机器可以欺骗人类吗?”等等问题。人类就这样,一边害怕一边期待的不断探索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同时也不断探索着“我们究竟是谁”这个人类的终极问题。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