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不起,对手们玩得起。
你当初直插终端,认为成功地把所有的对手拦截于终端之外,而现在你发现,对手还可以反拦截,把你拦截于货架和导购之外。
都是跳水,别人十米台跳下来,翻滚姿势就是漂亮。而我们一米台跳下去,扭身的空间都没有,你说怎么跳?
回到Y公司最近几个月的销售月会上。
每次的销售月会都会开展“思想占领销售”的培训,培训内容很明了:为何有的市场疲软,而有的市场还是在增长的?核心是因为你的客户被对手占领了思想高地!
培训课程也是生动有趣的,面对客户的话术标准化,面对客户的动作套路化,面对客户威逼利诱的手段多样化。
但前线的业务人员一次次冲下市场,一次次败兴而归,市场疲软依旧不改。
部分经验老到的销售人员、销售主管人员,普遍心存怀疑——真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占领客户的思想吗?其他市场的业绩增长,真的是因为我们对客户的大脑的占领水平超越了竞品吗?
小步快跑式改良
三个月过后,一场更高层的销售战略会议召开了。几位高管秉烛夜谈,希望在反思中找到突破口。
总经理本人很清楚当前的市场局势,因为这正是三年前所定的战略结果。
前期市场定位找准了蓝海战略,公司大张旗鼓快速扩张,但速度制胜带来的结果是一味求快,根基不深,配套的维护和管理并没有跟上市场节奏,欲速则不达。
比如,市场管控窜货没有发狠严抓,团队人员激增后管控力度减弱,市场推广和市场维护的工作没能跟上,导致老客户死亡率太高。
再如,砍掉经销商,价格优势确实出来了,但我们失去了经销商对终端网点的服务、铺市及囤货,造成了当今市场现状。
一旦我们开拓网点的速度放缓,市场一下也就失去了后劲。品牌成长需要时间,品牌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度需要时间,市场培育也需要时间。
Y企业在做出上述反思和总结之后,提出了战略纠偏的新举措:夯实基础。
1.推行点线面战略推广模式。
新购推广车20台,增加市场推广人员100人,组成推广小分队若干,直接进行终端绞杀。
很多门店一场活动能够卖到六七万元,推广小分队不光是卖货,还要主动出击,在小区或镇上搜集准客户的电话号码,预约消费者来参加抽奖、游戏等活动,在卖货的同时把品牌植入人心。
很多门店老板,在一次推广活动以后,高兴地向业务员反映:新会员又增加了几十人,真是不得了!
这样的活动效果也正应了当初几位高管的设想,高费用的推广投入,不是一场活动卖多少货,而是培育市场、宣传品牌、新增消费者。
推广活动增强了店老板的忠诚度。道理很明显,你能帮我致富,我愿意跟随。同时,此前一些市场上三心二意的客户,Y企业也展开救治:你不认真卖我产品,我就选择其他门店合作,而且三台推广车在这里做一个星期的推广,把市场做起来再撤!你要不要尝尝苦果?
2.增加新品,新品对网点的补充,也有效制约了客户对企业的反控。
3.在新市场或者推广力度衰减的部分区域,导入经销商模式,弥补网点不足,解决消费者购买不便的困扰。
针对新增的经销商群体,销售人员协助下乡做网点、做推广,短短3个月,新增的经销商群体为企业销量的增长贡献了不少。
导入经销商模式,与原有直插终端的模式相融合。这既是Y公司对当前模式的改良和纠偏,也是Y公司今后重点探索的方向之一。
Y公司之所以重新导入经销商模式,也和其对手B公司有关。
渠道为王的坚持者,也面临小刀割肉的痛
Y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B公司,它一直坚持“渠道为王”的模式。
B企业在各渠道环节利润分配合理,扶持经销商及零售商与厂家共同发展,有严格的价格维护体系及客户管控体系,谁敢破坏体系,就拿谁开刀,不管你做多大。
同时,他们的渠道全部下沉到县城,网点遍布乡镇,每个实力经销商都配有1到3名厂家驻地业代。一个100万人口的县城,他们的网点数要求不低于100家。因此,他们的产品随处可见、随手可得。
他们很细心地培育着市场,像一个出色的花匠,小心呵护着花木的成长。陈列、海报、出样、促销执行等等,一心一意地做好市场基础工作。他们的市场维护人员更多,终端掌控能力也很强。
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市场培养,经销商数量和零售网点数量不断随着版图的扩容而扩大,销售规模也在如此滚动。
有一组Y公司和B公司的数据可以对比看看:Y企业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客户,在全国不超过20家,200万元以上的客户不超过10家。B企业的200万元以上的客户就有100多家。
行业内的新生对手很多,但他们没有经销商,似乎就没有根基,大浪淘沙,行业洗牌时,他们如浮萍,一洗就走。B公司却定力十足。
B企业的优势还体现在团队执行力上面。
新上市的新品,仿佛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一夜的时间,新品海报就可以贴满全国的零售网点门前。这是他们的速度。
但随着时间推移,产品同质化越来越厉害,价格之战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他们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一样的产品,竞品比自己低30%,消费者依然倾向于选择实惠产品;
一些杂牌高额利润让他们的经销商和零售网点也在慢慢变心,他们的产品和Y产品一样,也面临着成为“带货产品”的待遇;
和Y产品类似,B产品更难降价,能够挤出来的利润空间同样有限,缺少利润空间同样缺少操作手法的腾挪空间。
他们同样是在苦苦坚持,寻找突破口。
他们的买赠力度和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还在积极地开发新品,通过新品来阻击对手,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B公司坚持渠道为王,不也是面临着小刀割肉刀刀痛的结局?所以,Y公司决定,不会放弃自己的直插终端的模式,也不会像B公司那样全部走经销商模式,而是尝试着让二者融合。
快跑,需要增长结构保驾!
如何增长?如何高速增长?这是每个营销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渠道、促销和产品是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渠道和促销是最容易在短期内被政策影响的。但日益明显的现实是,单纯靠渠道和促销的增长格局,也就是靠资源投放的扩张性增长,不可能成为无限期拉动企业增长的动力。
渠道操作,不论是直插终端(Y公司),还是渠道为王(B公司),增长均受到两方面夹击:一是渠道利润分配越来越困难,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或者抄底,或者被透明,渠道环节吞噬了大把的真金白银,而一旦资源少了,养活渠道和企业大批人马就会成为问题;二是挣钱越来越困难,因为利润越来越薄且竞争激烈。这必然意味着,在经济低迷时,企业的增长模式必须升级。
增长模式怎样升级?
很多企业开出的药方是,增加网点开拓和推广力度,以及渠道基础建设。但这是建立在渠道还有较大空间的预期之上的。事实上,随着渠道红利的减少,许多品牌正面临着渠道开发接近瓶颈的问题。
于是,许多行业的生存关键就是不断地去寻找新客户,并保持住新客户的使用率,以及老客户的口碑介绍。如果不注重客户体验,只在价格上动手,恐怕会逼走很大一部分顾客。
在婴童行业,消费者更注重的是性价比、品牌、体验和口碑效应,而不是单纯的价格折扣,以及依赖渠道去吆喝。
而过分依赖“开拓渠道去保障增长”的方式,只会扭曲了增长结构。这种扭曲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增长极度地依赖资源比拼,否则就难以为继。
这正是Y、B公司的困境。价格抄底,经销商、零售终端不买账,为扭转颓势,上推广车和推广队伍,这不仅会导致推广和服务队伍快速膨胀,而且推广效果也会逐步下滑,在门店前很快就会失去吸引力。
最可怕的是,为了增长,还得不断加强这种扭曲了的增长模式。可以想象,资源拼不起的那一天,就是被干掉的那一天。
因此,升级的增长结构应当包括:产品结构调整,渠道成员合作关系的调整,加强顾客品牌黏性的高效结合。总之,是可以带来持续增长的方向。
一、产品结构调整要有层次感
1.产品群内部功能定位,有高毛利产品,也有价格抄底产品,并选择几种高毛利产品作为战略重点,培养成高端产品,以提成、返点等方式激励渠道成员和企业一线人员,养活渠道和营销人员,用低毛利产品去狙击对手,去冲击市场,而不是全线底价操作。
2.产品内部推广要有层次,什么产品可以特价,什么产品可以绑赠却不可以动价格,哪些产品可以联合推广,等等。
3.比如还可以开拓子品牌,进行价位、促销、渠道的有效区隔。
二、渠道调整,可以变“经销商制”为“联合经销”
在品牌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在互联网时代,即便品牌集中度极高的行业,依然有打着新模式的新创品牌突如其来),没有掌控筹码,模式再好,资源再多,到头来也不是你的。或许无力于改变全渠道的合作模式,但在核心区域的核心门店推行互持股权,也不是不可能的。
三、加强顾客黏性
拿婴童行业来说,可选择部分基础好的门店,通过陈列、产品知识、育婴讲座等加强顾客体验,同时可以通过邀请老师,举办会议营销,而不是价格直接抄底。终端面对企业拥有话语权,但终端的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顾客手中。
在县级市场上,对手们已经对经销商优化了两三茬,我们再去发展经销商,只能捡别人扔掉的芝麻,你靠什么超越?
别人做加法,我们就要做乘法。必须以速度冲击规模,做出产能做出体量,挤掉对手。
你当初直插终端,认为成功地把所有的对手拦截于终端之外,而现在你发现,对手还可以反拦截,把你拦截于货架和导购之外。
但前线的业务人员一次次冲下市场,一次次败兴而归,市场疲软依旧不改。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