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摔跤了,家长赶紧跑过去拉孩子起来。并跟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时候孩子一般会是什么反应呢?他反而会大声的哭起来。
孩子是因为摔痛了而哭的吗?显然不是,那是什么让孩子突然的哭起来呢?有的人说是尴尬。但是哭了就不尴尬了吗?而且这也只是在稍大的孩子身上才会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儿童的情绪发展,是由简单情绪到复杂情绪的发展。尴尬作为一种复杂情绪,是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产生的。两岁左右的孩子认知还很简单,不能产生尴尬的情绪。
那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在家长说“不要哭”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起来呢?我们在催眠理论里面有讲过,每个人每个群体的受暗示性有所不同。儿童的受暗示性最高。
所以当你紧张的跑过去跟孩子说“不要哭”的时候。孩子接受到的暗示是:这件事情很严重,这种情况应该哭。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受暗示性较高。当接受到这样的信息,那就这样去做吧。于是“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轻描淡写的说“没事儿,站起来,把灰拍一拍”。轻描淡写是一种态度,在这个态度后面孩子感受到的信息是:这都不是事儿。“站起来,把灰拍一拍”是一种引导。
引导孩子怎么来应对这样的事情。如果你一直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孩子以后摔倒,你的语言引导都可以省去了。他会自己站起来,拍拍尘土的。
当然如果孩子确实摔的重,情感上的安抚还是应该要有的。否则他会感觉自己是不受关爱的。可以走过去拉一拉,但是不要显得过于紧张。也可以帮忙拍拍尘土,同时安慰道“没事儿,下次咱们注意一点”。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至于显得过分脆弱,且能够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如果我们能给到孩子什么,我想,这种态度应该是基础。
(二)
还有的家长,在孩子摔跤或者是磕着碰着了。在安抚孩子的时候,会嘴上念叨“都怪这个桌子,都怪这个石头”之类的话。
这种行为值得肯定的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坏处就是让孩子产生了错误“外归因”的习惯。
所谓外归因就是人在解释一些现象的原因的时候,把原因归咎在自身以外的事物上。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遇到失败“总是找别人身上的原因,不懂得反思,自以为是”。
这种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是因为我们上一代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人我们非常讨厌,人际关系差,甚至工作也会因此受到负面的影响。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外归因”的孩子,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那就不要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摔跤,或者磕着碰着,就应该跟他说,这是自己不小心导致的。这样长大的孩子,以后才不会是一个怨天尤人的孩子。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