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电商分流
时势造英雄。
化妆品市场,因踏准行业发展脉搏而有所建树的品牌不少。譬如与化妆品专营店相互促进发展的自然堂、珀莱雅、丸美等品牌,因为专营店渠道而成长为行业内活跃的力量。
而电子商务,已成为下一个趋势。
A公司是M品牌的中国大陆总经销商。M品牌是原产于欧洲的高端化妆品,定位于专业护肤,在中国大陆主要销售渠道为高端日化专营店与大型美容SPA会所。十几年来,M品牌已成为高端护肤领域的知名品牌,而作为其总经销商,A公司也成为行业的知名企业,颇有影响力。
当天猫淘宝来了,当京东来了,当电商成为无法拒绝的一股潮流时,A公司也决定乘发展大势,将企业推上新的高度。
然而经过一番调查、几番讨论,纠结的是,A公司经销的M品牌不但暂时开展不了电商项目,还不得不打一场电商反击战。
原因何在?
其一,品牌厂家暂时不给予A公司网络销售授权,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其二,淘宝上众多M品牌卖家,均以5折甚至更低价格在销售M品牌产品,据第三方监测软件显示,其年度成交额在2000万元以上(零售金额则在5000万元以上)。尤其重要的是,其中销量最大的一家淘宝店,其产品并没有从A公司进货,而是从国外代购的,一些品类甚至A公司都没有引进。
A公司不得不奋起反击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众多合作伙伴纷纷质问,网络上的低价产品怎么回事?从何而来?如何解决?
一句话,A公司还想不想干了?
抗议无效
虽然还未涉足电商,但A公司毕竟经营化妆品十几年,做起事情来还是很有条理的:
首先,A公司第N次向渠道合作伙伴发出通告,联合渠道终端掀起声势浩大的打假活动,并在官网首页严正声明,对网络窜货及售假予以坚决抵制,并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合作伙伴不免抱怨又是老一套,雷声大雨点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好歹A公司的态度是明确的。
然后,A公司与众多淘宝卖家联系,要求停止非授权产品的网络销售,同时发出言辞严厉的的律师函,意为正规商谈解决不了将通过法律途径交涉。可是众多淘宝卖家也是经惯了风雨,压根儿就不理睬,那些律师函估计早被扔进了垃圾篓里。
A公司惊讶于网络销售的猖獗,以及其背后流失的利润,还是下定决心要堵住网络漏洞。商家联系不上,便向阿里巴巴投诉,指出网上销售产品无A公司授权,甚至存在假货可能。阿里回复云:众多商家销售之产品,均为其个人购买的产品再在网上售卖,因而其所有权已归属个人,故别人无权干涉;至于假货,如A公司买到假货,请走网上投诉流程。A公司除了骂娘,毫无办法。
折腾来折腾去,“维权战”无果而终。
于是一场头脑风暴在A公司展开:针对传统渠道与网络销售的现状,请公司全体员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以帮助公司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A公司董事长亲自上阵督战,几番纠结过后,综合集体智慧,A公司决定在无法解决外部难题的情况下,从企业与渠道入手,通过三个方面的反击策略实施,展开一场隐形的电商反击战,并借此机会实现企业“由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标准化经营转变、由经验式经营向数据化经营转变”的“三个转变”目标。
反击一:找到低成本支点,才能撬动服务杠杆
A公司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消费者为什么一定要来自己的终端消费?
是因为需要?消费者来日化专营店购买产品,或到美容会所享受服务,的确是因为护肤需求,但显然护肤不像洗澡、捏脚一样,现在网络上的护肤品一大把。
是因为打折?君不见,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到处是活动,到处是促销。你打折再厉害,能有网络价格战厉害吗?网上的护肤品,甚至把价格打到1折(可能掺假),这对零售终端来说,怎么活?
是因为炫耀?就像兰蔻的消费者不是因为非兰蔻产品不用,而是因为她的社交圈子里的人都在用,所以不用兰蔻就低人一等。但现在还有几个人把护肤品拿出来炫耀呢?
所以,答案只有“服务”。
消费者是在需要解决皮肤问题的基础之上,因为满足于终端的服务才会坚持到店消费的。服务,是使其得到产品基本需求之上的有关于享受、炫耀、休闲、疗养等多目的于一体的综合概述。
也就是说,服务有“好坏”之分。因为服务好,消费者才会“宾至如归”而“不得不归”。
如何才能服务好?是根据消费路径各个环节所承载的期望而使之得到相应的满足,所以消费者才会觉得你的服务好。所以,A公司结合十几年的行业经验,帮助终端建立一整套从“到店前预约、进店时接待、店中操作服务、离店后跟踪”的标准化流程,并为每一个环节设定了细致而生动的服务标准,以此来给予消费者超出期望的满足。
譬如在美容会所,很多消费者做面部护理时,一般都会在美容师操作的过程中睡一会儿。但是美容会所每张床位都会有相应的预约时间安排,如果客人一直睡在那里,将打乱美容会所的预约流程,影响到其他客人的安排;可你如果生硬地叫醒客人,只会让客人不悦。怎么办?
所以,只有规范操作流程,在美容师的护理流程完成以后,通过柔性的肩背按摩手法,轻轻地将消费者上半身抬起,再配以适合力度的拍打,不仅让消费者清醒过来,还增加了相应的肩背服务项目,让消费者不仅不埋怨,反而得到更多的满足。
众多终端反映,仅此一项标准的建立与改进,就让消费者对店家的印象大为改观,吸引了顾客的主动预约。
有人担心,终端提升服务水平,是不是就意味着终端成本的增加呢?
A公司的答案是,未必。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