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市场 市场调研 文章
把脉渠道促销费用(上)

渠道促销费用在许多企业都是非常常态化的一项政策,其核心作用通常是用于渠道分销和渠道动销的刺激上。但是,这项看起来“利国利民”的政策,在不少企业都执行不下去。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惨淡的终端铺货上架率还是那么惨淡——似乎根本就没有对空白终端的开发产生作用;稀疏的条码分销数还是那么稀疏——企业花了冤枉钱!

下面我们就来为企业的渠道促销费用把把脉。

 

钱都去哪儿了

 

窜货窜掉了。每到季度末、年中或年尾等销售指标考评末期的时候,总部、办事处、经销商,销售指标完成的压力一层层地传导,那些“少壮不努力”的经销商,就直接打着“以促销费用作为补贴,以大不了只赚返点为目标”的算盘,以进货价或低于进货价若干个点的方式,往外一车车地窜货。

砸价砸掉了。经销商们直接将渠道促销费用嵌入价格,经销商之间或经销商与二批之间,就以“你低三毛,我就少五毛”的终端供货价方式,用价格血拼维系着自己与终端之间可怜巴巴的关系。

这对那些在同个区域设立了多家经销商,渠道、产品及片区市场切分不清晰,区域内货品流窜治理不规范的企业变现影响尤为明显。

截留截掉了。通常,渠道促销费用都对应着特定的促销产品,根据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竞争能力、毛利空间等设定不同的促销力度。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各区域市场无法对经销商的销售行为做到有效监控,所以针对区域内1000个终端的促销费用政策,最后可能就只用在了200个终端上;加上信息不对称,广大的终端店主可能压根就不知道厂家在执行这项政策;即便对那些上堆头做特价的大卖场,20个单品的促销经销商也可能就只做了12个,15天的促销可能就只上了7天。

没用完的费用呢?经销商自然就想方设法装进自己的腰包,比如,找出一堆虚假的票据、照片等作“伪证”,骗取核销;甚至还会向企业重复申请费用进行库存货品的促销处理。

 

症结在这里

 

促销动机——重压货,轻分销与动销。从业代到区域经理,大都把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补贴费用的促销政策,当成压货与完成指标的重要手段。销售团队通过促销利诱,挤压经销商的库存和资金,而经销商则只顾着大量囤积有促销的产品,进了货又不积极分销,从而造成大量库存。

双方都很少顾及甚至是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些产品费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渠道分销和渠道动销的效率。

促销产品数量结构——繁多杂乱,无重点。有一家企业,旗下多个产品类别共有120多个SKU,每月设计渠道促销活动时,各区域办事处,少的为其中60多个单品设计了渠道促销活动,多的为其中将近100个单品都设计了促销活动!如此一搞,问题就出来了:若A类店120个单品全部出样,难道每月80%的产品都做上端架、做堆头、搞特价?B类店算你出样80个单品,C类店40个单品、D类店10个单品,即便各个给费用促通终端及其关联的二批,这设计的60~100个的促销产品,怎么用也用不下去啊!

姑且不说越是C/D类店,终端门店所进产品越偏重“硬通货”类型产品的事实,单说这么设计渠道促销活动,对经销商与经销商的销售人员来讲,重点何在?主推产品的引导意义何在?新产品引导分销覆盖的目的何在?即便可以通过掺杂主推品项完成率等绩效考评指标来弥补这些问题,但是绩效导向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的现实问题,又怎能保障渠道体系的配合度与执行力?即便经销商听话又肯干,其又有多少能力和资源把这么多促销产品的活动用于二批及终端?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25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