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出剧场,观众们仍对今晚上映的话剧《收信快乐》意犹未尽。我跟在一对年轻情侣身后缓步向前,由于挨得很近,我能听到他们的对话讨论。
女孩挽住男孩的手臂,眼泛泪光地感叹:“女主角小时父母离婚,后来读书期间又怀孕打胎,好不容易逃到国外,婚姻终是走向破碎,不仅和初恋情人只能隔海兴叹,而且最后自己也在贫困与疯狂中自杀身亡。你说为什么女主角会这么惨呢?”
男孩苦思冥想,总算找到让自己得意的总结:“那个女主角,巧妙地避开了一切幸福的可能。”我惊呆了,不禁停下脚步,望着男孩天真又自信的脸庞渐渐消失在人海中。这样一句残忍而武断的结论,竟试图概括了剧中女主角苦苦挣扎寻求自我的悲惨人生。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找我咨询的无数来访者,他们往往不明白生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明白自己与恋人何以做出种种不曾料想的行为,可他们用“遇人不淑”、“命途多舛”、“他/她变了”来简单为自己的不幸做出了解释。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命运是怎么将人拖入万劫不复的死循环的。
二
我不禁想起另外两部话剧《恋爱中的犀牛》和《低音大提琴》。《恋爱中的犀牛》剧中,敏感内向的男主角爱上了大胆又偏执的女主角,后者却绝不爱他。最终他缚住她,在火与血中共赴永生;《低音大提琴》剧的男主角是郁郁不得志的三十五岁低音大提琴手,在事业无望,感情不顺的困境中绝望地爱上了遥不可及的乐团次女高音。求告无门的他在情绪压抑至崩溃后打算在乐团公演时当众告白,成就“巅峰人生”。
这两部剧中的爱情,有一种相似之处,就是他们甚至不曾真正认识并了解这个姑娘就爱上了她:马路爱明明是因为她身上柠檬味的香气;让低音大提琴手夜夜梦回的是女高音的那管天籁之音。他们爱的都不是真实的她,而是她所代表的某种令人着迷的特质或价值:独特、纯洁、才华、成功……等等。
与其说他们对爱的向往,毋宁说是对无望人生和冷酷现实的逃避。反过头来看,这两出剧的男主角都是在冷漠人世踽踽独行的孤独旅人,他们没有贴心的朋友和亲人,做着一份赖以糊口却绝不喜爱的工作,闲时只能窝在自己的房间里任情绪发酵、滋长,沉浸于梦幻和自怜中难以自拔。他们有热血理想,却受到社会现实与自身劣根性的无情限制;他们有满腹愁绪,却举目无处可诉;他们有一腔热情,却无人理睬甚至遭人唾弃,于是只能让自己疯狂地爱上一个遥不可及的、与自己的幻想有些相似的姑娘,以这种求而不得的具体痛苦,掩盖不知人生该何去何从的恐慌。
一个男人无望的人生只有通过对一个具体女人的追求,才能重新显得富有内容和意义。否则,一颗敏感自尊的灵魂怎经得起空虚和幻灭日复一日的啃噬?
大多数人,正是如这样般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三
经常见到这样一种典型的恋爱模式:恋爱初期,女生因为男生的各种包容而感到安全,于是女生开始反复折腾和考验对方,想要看看男生能够有多爱自己。而男生在恋爱的激情下,也觉得小鸟依人的女生发发脾气是种娇气可爱的表现,更容易被女生偶尔的温情所感动。久而久之,男生开始受不了女生“煲”到半夜的“电话粥”,无法忍受微信和QQ空间被随意“审查”,希望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于是,“让我一个人静一静”便成了经常脱口而出的话语。而女生因为男生不再体贴关怀,觉得自己的地位摇摇欲坠,于是心生疑惑,拼命想寻找蛛丝马迹,成为唤回恋人的“呈堂证供”。
于是,我经常听到来访者的问题都是,“为什么他/她变得不像以前那样了?”
其实,对方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只不过,男女双方都因为对爱的需求,而将自己投入各自爱情的剧本中。
女生要的是一个百般呵护体贴忍让、满足自己需求的男友,而男生要的是一个能够体贴他理解他、温柔地陪伴他支持他的女友。在交往初期,双方各自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对方的角色设定有所重合,因此心心相吸,越走越近,彼此的摩擦也被当作瑕疵而忽略不计。可当激情的面纱褪去以后,与角色设定的矛盾日益显得越来越尖锐,冲突也就不断产生了。
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只不过是因为不愿意放弃内心从一开始就编织着的梦,而现实中的痛苦相处,却让自己一直感觉到与自己的梦越来越远,于是困惑和迷惘就不断加深了。
四
人们总是因为家庭成员的观念导向,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规则长大,这些规则只允许他们谈论某些事情,而面对其他的事,尤其是爱情,只能依赖小说、电视或网络的描绘,并产生了自己的幻想剧本,而往往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或唯一的标准答案。
比如说,很多女人认为浪漫,就是要送玫瑰;认为男人成功,就是要会挣钱有地位;认为家庭和睦,就是双方不拌嘴。一些片面的场景,笼统地替代了人们对于真实生活的理解。因此,人们就带着这样的观念进入社会生活,婚姻基于他们对理想婚姻的想法,人际基于他们对理想关系的期待。
人们忘记了去寻求现实的确认,迷失在自我的幻想中。更可怕的是,对于幻想的不放弃,会将人拽入自我欺骗的逻辑当中,在心理学中,这属于被称之为“合理化”的防御机制。
举一个来访者的真实例子。28岁的女孩小刘,小时候耳濡目染自己的“妻管炎”父亲,因此父亲丧失了家庭权威的地位,这让她在自己的婚姻中很期待有一位权威式的丈夫。于是,当她和男友在约会时,男友总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看**电影”“去**饭店”时,她认为这就是一种权威、一种男子气概。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也就是我提到的,她活在她为自己编写的剧本中。
其实,她的潜意思很清楚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她也怀疑过为什么对方从不问问自己的想法,相处之间感到命令多于建议,这与她理想中的关心照顾她的父亲式的人物还是有差距的。但这时候她并未去确认心中的疑问,在意识层面上她不愿改写她的剧本,因此只能对此进行一些“诸如他比我聪明,他替我着想,因此他的安排总是好的”等合理化的解释。
等到小刘遭遇婚内家暴时,她仍然对自己解释说,“也许我就是不值得被爱的”、“我总是难免会和错误的人在一起”。实际上,这种合理化的防御机制,是因为小刘不愿意去打破自己的幻想,甚至因为从未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思索和讨论。因此,这种幻想将伴随着她迎来一次又一次相似的不幸。
五
回到篇首,虽然如《收信快乐》中的女主角,在历经多年的人世沧桑、际遇无常后,她懂得了生活,懂得了自己,也懂得了对方,在这种基础上终于萌生出最深刻的理解与爱恋,但终究这份“懂得”来得太晚了。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也正生活在幻想的剧本里呢?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