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合格的旅游工作者应当善于串项链,会找马蜂窝,并像蟋蟀那样去战斗!什么鬼?难道是笔者神经错乱了吗?这什么逻辑呀!看官莫急,读完此文,你会明白:项链、蚂蜂和蟋蟀,是最值得旅游工作者去研究和思考的。
项链效应 VS 旅游文化、区域品牌
项链效应:如果把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看成一颗颗珍珠,则需要用一个主题串成项链,这样众多景区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更大价值。具体运用:
❶ 必须形成项链:旅游资源是分散的,如果不提炼出一个显明的文化主题来概括资源,既无法宣传,也难以被人记住,长此以往,许多资源就会被人遗弃或丢失。没有形成主题的旅游资源散落在一个区域,如同一盘散沙,通过一个主题将资源串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
❷ 用什么串项链:不在乎珠子有多少颗,用金子串起来的就是金项链,用银子串的就叫银项链。但若链子太大,则串不进去,太小则拎不起来。也就是说,旅游主题的高度决定了区域旅游价值,但这个主题必须是适当的,能够恰如其份概括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
❸ 怎样去串项链:一堆珠宝,可以串成一条也可串成多条项链,多个旅游项目同样需要整合串联。一是路线串联。把区域内各景点连起来,起个名字称之为某某之旅,这些大家都会。一个区域可以有多条旅游线路,不过设计高品质、游客认可的线路,那可不是谁都会的事;二是文化串联,即提炼一个旅游宣传口号,这可是高难度的技术活呀,顶线旅游策划者就用那么几个字,高度概括和浓缩出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可谓是点石成金。
❹ 打造钻石项链:再多的珍珠串成的项链,永远都是珍珠项链,但只要有一颗钻石,整条项链就成了钻石项链。因此,区域旅游发展必须集中全力打造出一个高含金量的“钻石”,否则,再多的星星也只是满天星光,不像一颗太阳就能碧空万里。打造的“钻石”型旅游吸引物,必须具有唯一性,是独一无二的,否则很容易被其它区域复制。
如果实在找不到能当钻石的景区怎么办?不用着急,钻石也不过就是打磨好的石头,翡翠、宝石也很名贵,只要不断对旅游或文化资源抛光打磨,总会打造成宝石的。
如果旅游资源禀赋实在太差,也没关系,整点大投资,就是给烂石头镶点钻,也成钻石了。另外,鱼目混珠的时代,你只要敢高喊你的景区是独一无二的稀世宝钻,即使是块大砖头,也会有人来瞄一眼。绝大多数游客也就是瞄一眼就走!
比如对四川省兴文县而言,不论是石海和僰王山,还是太安石林、青峰岩、仙峰乡、洞藏酒、石菊古地、苗城印象园等,单一来看都是挺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可以说是打造出了许多璀璨闪亮的宝石和珍珠。
从文化和资源来看,不论是僰文化、苗文化、酒文化、农耕文化,还是生态资源、石海、溶洞、瀑布以及适宜避暑、度假的生态气候资源等,都具有打挖掘打造空间。
核心问题就在于尚缺一个明确的主题能够把这些资源和项目串联起来。虽然已经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4A级景区这样的名片,提炼出了“兴文石海、天下奇观”、“魅力兴文、神奇石海”、“兴文石海、十全十美”这些具有吸引力的宣传语。但还没有打造出“钻石”,未形成唯一性的太阳,文化提炼的高度尚不够。
因此,从旅游文化和区域品牌打造的角度来看,提炼出一个能够概括全县旅游的主题,打造出具有唯一性的“钻石”级景区是兴文县旅游文化工作的重点。
蚂蜂效应 VS 旅游营销、市场开拓
蚂蜂效应:蚂蚁和蜜蜂觅食,先由侦察兵寻找食物或花源,找到食源后回巢报信,然后带队前往,大部队倾潮而出,络绎不绝。具体运用:
每个景区大多有对应的主客源地,一旦前期开拓了某地客源市场,后期就算不做太多推广,该地游客同样蜂拥而至。
❶ 蜂巢在哪儿:与蚂蚁和蜜蜂觅食类似。在地理和交通上离得最近的城市绝对是主客源市场,也最值得开发;二是在食(蜜)源充足时,蚂蚁和蜜蜂肯定优先选择最合自己口味食物。这就要求景区做市场细分,找到最恰当的客源做精准营销。
❷ 如何做分享:如果你的景区恰好处于成熟景区周边,正如食物正处于目前成群结队蚂蚁搬运的线路上,那就赶紧“截胡”!在客流主线上(在通往该核心景区的高速、机场、高铁周边)做广告,把客流引过来。或者傍一下大款,直接为主景区做配套,做强住宿、餐饮、休闲街区或游乐型项目,去分享主客源。
❸ 通畅客流线:蚂蜂效应还要求从“蚂蜂窝”到景区的客流线路通畅。一是交通上的便捷,如增加航班密度、提升道路等级、开设专线巴士等;二是要防止别人“截胡”,核心景区连接线周边一定要严防劣质旅游项目建设,杜绝农家乐和购物点宰客。
❹ 侦察蜂在哪:如果所在区域是相对孤立的新旅游开发地,周边又没有大景区可依靠,开拓客源市场就需要招来侦察蜂。谁才是游客中的侦察蜂呢?经验证明,通常是以下三类人:
一是旅行社的计调员,他们专门为旅行社设计线路,是标准的侦察兵;二是背包客各类狂热驴友,他们爱在网络分享攻略,有号召力和影响力;三是摄影家及写生客,他们有艺术审美情趣,创作的作品是景区最好的传播载体。目前当红的热点景区,十多年前第一拨游人皆是背包客、摄影师和写生客,他们不愧为旅游者最具开拓精神的“侦察兵”。
四川省兴文县应该去哪儿寻找“蚂蜂窝”?毫无疑问,离我们最近的泸州和宜宾是最基础的客源地。但这个“窝”还不够大,目前最重要的是开拓成渝市场,此乃重中之重,应是当前营销主战场。
那能否去傍一下大款,分享其它大景区的客源,或者搞个“截胡”?可惜的是,兴文还没有像峨嵋、九寨这样能够让我们分享的大景区,除了能和竹海合作共赢外,周边不少兄弟还等着我们发展起来后来分享一下客流。根据蚂蚁效应另一启示,兴文既要快速建设两海连接线,也要加强各景点间的交通建设,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的主客流线不被破坏。
最后,当然是要招来侦察蜂,开拓更多的客源市场。兴文县的旅游资源,对有同质化景区的川南和成渝游客看来,不够震憾,但对北方、长三角和珠三角游客而言,具有绝对吸引力。因此,我们需要吸引这些市场的侦察蜂。
目前,我们正与江门联合发起“宜宾江门,川流不息”旅游互推活动,将吸引珠三角旅行社计调员过来;研究策划专为吸引背包客的“你背包、我免票”活动,同时将与“写生中国”组织合作,开展“写生中国进兴文”,让美术大师带领艺术学生在兴文写生;并且策划了“兴文航拍大赛”及各种摄影活动。
侦察蜂来的越多,就越能够传播兴文之美,让其他地区的游客蜂拥而至。
蟋蟀精神 VS 旅游宣传、推广造势
蟋蟀效应:蟋蟀又叫蝈蝈,鸣虫;个体小,长得丑;但因鸣叫、好斗,成为世间宠物,身价倍增。具体运用:
不论什么景区,都应学蟋蟀,要不断发声、造势,具有争做第一的战斗精神。敢喊敢跳,吸引了眼球,也就成名了,就会有人“宠”你。
❶ 如何发声:蟋蟀在求偶、饥饿、饱餐、宣示主权和战胜炫耀时皆会鸣叫,且叫声皆不同。对于景区而言,也应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游客,发出不同的声音。
在景区节事活动前、中、后,在淡季促销与旺季推广,在黄金周、热门事件中,皆要发出声音,且要发出不同类型的声音。不懂造势或在任何场合千篇一律发政府工作报告式通稿,再好的景区也难为人所知。
❷ 如何战斗:蟋蟀因好斗而被宠爱,旅游经济也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只有高调点,表现出战斗性,才可能被人关注。比如说某一溶洞宣传其世界最大,另一溶洞可以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起诉它,因为我们才是全球最大的,反正这种第一又没有标准!
旅游业如同IT界,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如果你自称小黄山,没去过黄山的游客会想,我有空去小黄山,还不如直接抽空去黄山;去过黄山的人会想,黄山我已经去过,为何要去小黄山?因此,旅游景区只能高调宣传“老子天下第一”,才可能吸引到游客。
所谓的战斗性,就是要找好对象,对着巨人进行挑战,敢说自己比它强。挑战失败了,也不丢人,因为你的对手是巨人;但万一挑战成功了呢?哪怕只是少数游客感觉你比对标的世界级景区强,那你肯定也是世界级的。
无论如何,高调宣传久了,不断造势多了,任何景区都会象蟋蟀一样,即使又丑又小,也将会成为游客的“宠儿”。
对于四川兴文县而言,目前非常缺乏蟋蟀精神:喊得不够多、叫得不够响,战斗性不够强。比如县政府布置了“兴文十二节”,要求“季季有看点,月月有活动”,这些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为办节而办节。虽然办节是为了让群众和游客参与,增加体验感,自娱自乐一下,但这绝非办节的终极目标;办节更多为了制造话题,是为了对外宣传,是为了让潜在游客知晓。
又如我们刚在僰王山景区举办的“采笋节”。从县里微信群看活动办得热闹非凡、挖笋比赛热火朝天,可这是办了多届的节庆活动呀,县外媒体竟然没有报道!要知道,宣传比办节更重要,功夫应多做在活动宣传上。
作为旅游人,言者觉得自己就象一只蟋蟀:个子小、长得丑,还整微信公众号,天天叫嚷着,高调得很。
很多关爱我的领导和挚友善意提醒或暗示:身在政界,保持低调。言者在感激之余,只想说,若不从事旅游工作,谁愿这么辛苦的高调着。可分管着旅游工作,你不带头高调宣传,全县的旅游都保持沉默、低调,那旅游还要不要发展?!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