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影视 摄像摄影 文章
把每一次拍摄都当成一次创作

刚走出校园没多久的李继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努力上进、成熟谦逊的大男孩,对摄影和纪录片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而且已经是一名经验非常丰富的摄影师。

他在大学期间拍摄了多部作品,其中两部纪录片近期频频获奖,好评不断。毕业后加入东方IC的他正在向自己的梦想,扎实地一步步前进。

2017年9月17日至21日,亚洲大学生电影展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展。李继高凭借作品《一三十一》入围展览。《一三十一》讲述了社会爱心人士续琳自发组织的一个特殊班级——天津市和平区“爱心天使班”,由大龄障碍人士组成,最小的25岁,但由于脑瘫、智障,大多智力仅相当于2岁的孩子。


《藕》是李继高最近的纪录片完成作品,以山东济宁一群扒藕人为拍摄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拍摄。2015年10月开始策划,经过13个月的拍摄和3个月的后期剪辑,于2017年5月成片。团队跟随拍摄对象走过了山东济宁—湖北监利—河北杨孟庄—北京。


  • 纪录片的底色

在李继高看来,纪录片的底色,就是真实,这也是他对拍摄着迷的原因。而纪录片的一大难题,正是保持拍摄对象在镜头前的真实性。

在拍摄《藕》的过程,李继高有自己的心得,拍摄之初就要和拍摄对象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参与式”的关系,参与到拍摄对象的生活中。每次拍摄他们都和扒藕人同吃同住,跟随他们天南海北去拍摄,熟悉起来以后,扒藕人在镜头面前就特别特别自然。正如央视制片人陈虻所说的:

“放弃你的所谓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被拍摄对象,其结果你可以看到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


另外,每次拍摄不直接开机,先和拍摄对象聊天拉近距离,等他们熟悉了摄像机的存在,自然地开机器拍摄。拍摄《藕》时,为了保持真实性,李继高还用了一个讨巧的办法,部分拍摄对象选取了家乡的熟人,因为熟悉,他们在镜头前也更加真实。


  • “生死状”

拍摄《藕》的周期是十四个月,在山东、河北、湖北,还有北京这四个省市拍摄。作为一个大学生团队,进行这样长时间跨越省市的拍摄项目,李继高的团队遇到了无数突发难题。


在河北杨孟庄去转场去北京新发地蔬菜市场拍摄时,李继高签过一份“生死状”。当时摄影团队要跟随拍摄,但是藕贩死活都不让拍摄团队上他的车,因为安全问题,藕贩不愿意担责。李继高没有退缩,就说签一个生死状,出现任何的问题,由他负责。由于这些东西一定要拍到,他代表团队成员,签了生死状,签完以后出现各种事故,责任都是由他个人来承担,所幸,最后顺利拍摄完成。


  • 默契的团队

李继高的团队就是从2013年还在上大一时就开始组建,一直到毕业创作都是一个团队,彼此之间非常默契。拍摄时,李继高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们就能明白他想要的内容是什么,迅速地转变机位,或者转变角度去拍摄他想要得到的内容。


丰富的拍摄经历让他很早就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即使个人再厉害,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也完成不了一部优秀的作品。包括在公司工作也好,在其他地方工作也好,必须以团队为导向,为团队的核心利益做引导。”


  • 拍摄思维

在《藕》的拍摄中,李继高大包大揽,导演、摄影、司机,包括团队的吃住等方方面面,都是他来解决。但他感触最深的,还是导演和摄影这两个工作。他觉得,纪录片的拍摄和剧情片的拍摄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拍纪录片,摄影是半个导演,要带着导演思维和剪辑思维去拍摄。如果没有这两个思维,后期剪辑就特别费劲。比如在拍摄中要有预判性,出现了一个情节点,要预判这个情节点的走向,预判下一步要做什么,遇到突发情况,怎么提前把机位摆好。


  • “鱼骨鱼刺”和“挑肥拣瘦”

到后期剪辑的时候,总的素材文件占到两个多T,最后的片比达到150:1,每一百五十分钟里面只剪出一分钟。如此巨量的素材,已经让李继高犯难。作为导演和摄影去剪片子,他遇到一个老问题,在圈子里面跳不出来,很多素材舍不得拿掉。最后,他总结出两个方法:“鱼骨鱼刺”和“挑肥拣瘦”。


“鱼骨鱼刺”形容这部纪录片的结构,扒藕人的四季和带头大哥是鱼骨,其他的次要人物、次要点是鱼刺,鱼刺附着于鱼骨。初剪的时候,把和“鱼骨鱼刺”相关的剪出来,不相关的全部拿掉。


第二轮剪辑,又不断推翻,他组建了一个精剪的团队,总结出了“挑肥拣瘦”:情节欠饱满的内容,增加些重量,增补相关内容;情节过多,比较啰嗦冗长的,就减肥,挑拣内容。


  • 摄影、责任与成长

每一次的长期拍摄项目,李继高受益良多。对于大学生来说,用一年多的时间拍摄和完成一个作品,非常罕见难得。他每次拍摄完以后,就不再想这个片子能达到什么样高度、能获多少奖,每次过程中的坚持对他来说意义更重大。

长期拍摄中,会不断出现问题,李继高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一直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拍摄,遇到的问题越多,对于个人的成长,越有好处。因为有些问题迟早都会遇到,提前去了解这些问题、困难,今后的拍摄和发展,才会更加游刃有余。


他不仅把自己看作一个创作者,另一方面他总是感到肩上的责任,对拍摄对象的责任,对团队成员的责任,对所有对片子有期望的朋友的责任。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个东西是我拍的,我就要对这个东西负责,不是要去为了完成任务,要尽我百分之百的能力去完成拍摄,把每一次拍摄都当成一次创作。”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68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