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一词源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最先提出。
媒介素养范式有几次变化?
随着媒介的发展,媒介生产、文本与受众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发生变化,媒介素养范式经历了从保护受众、辨析媒介内容、批判媒介内容到参与式行动四次变化。
第一代范式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这一代范式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大众媒介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倾向于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文化的侵害,鼓励大众提防大众媒介的“迷药”。
第二代范式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传播科技的推动之下,传播媒介飞速发展,强调加强对媒体内容选择和辨别的分析范式诞生。这种范式认为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人们需要提高的不是免疫力而是分辨力,以辨别媒介内容、品质和品位,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
第三代批判范式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以大众媒介为主体的文化工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的重点,在于明白大众媒介有其特殊的生产、制作和流通规则,媒介内容是通过符号建构出来的,受众要具备破译媒介信息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的能力。
第四代参与式立场范式的形成是随着新媒介的应用,受众在媒介生产中的参与性越来越强,对文本影响增大,受众开始参与“设计”媒体。网络虚拟社区改变了媒介参与方式,受众在媒介生产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得到重塑,受众由被动的接收信息者转变成为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和媒介参与者。
所以,说这么多,媒介素养到底是个啥?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在国内,一种有代表性的认识是,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和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媒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传播形式不断更新,新媒介渐成气候,媒介融合已成大势所趋,传统的传受模式、传者及受众概念都受到冲击和重构,新的媒介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素养”概念应运而生。
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发布《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中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
提高媒介素养,无论是谁都应该做点啥?
彭兰老师说了,社会化媒体以新的传播机制,对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影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也对公众、传媒业者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众应该要掌握:
(1)媒介使用素养。各种社会化媒体应用,需要以掌握相关操作为前提。所以媒介的基本使用能力,成为媒介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媒介使用素养,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应该表现为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
(2)信息消费素养。公众需要具备更多的选择、判断与辨识的能力,包括: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判断能力。努力获得全面、平衡的信息,不仅是信息消费素养的重要的体现,也是实现理性的公共交流的基础。
(3)信息生产素养。公民新闻的日益普及,要求普通公众也应该具备有两方面素养: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素养;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的素养。
(4)社会交往素养。新媒体中的交往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方面。社会化媒体中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互动,每个人都希望在这种交往中得到尊重与报偿。因此,尊重他人权利,也是社会交往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包括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5)社会协作素养。个体的社会协作的素养应该包括: 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与协同工作的他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社会参与素养。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主要体现为: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不仅关系到网络世界的秩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传媒业者应该要拓展:
(1)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主要包括了:对社会化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对社会化媒体资源的协调、组织与整合能力;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自我拓展的能力。
(2)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媒体和媒体人需要开始形成与大数据技术相匹配的思维,理解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补充人工分析的不足,理解如何将人的能力与机器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好地结合起来。
(3)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媒体,为个人行为负责还是为媒体声誉负责,这成为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媒体人时时要思考与把握的问题。
政府机构与官员应该要认识到:
(1)对媒体角色、功能认知及相应权利的保障。普遍提高政府机构及官员的媒介素养,应该让他们从现代政治制度和传播规律的角度,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媒体和传媒业。更重要的是,相关政府机构应该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媒体正常履行其职责,同时自觉接受媒体的监督。
(2)对社会化媒体价值的认知及对公众相应权利的保障。尊重和保障网民表达的权利,尊重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才能全面地认识真实的现实社会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这是政府机构做好工作的基础。
(3)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保障。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维护,如何保障相关信息的持续公开,这仍是政府机构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
(4)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意识与能力。真正的媒介素养,应该是理解交流的本质,使自己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常态化,让日常交流渠道变得畅通、有效。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