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辞职到现在,已有12天,这十二天内心有些兴奋,有些纠结,有些失落。从刚开始疯狂的体验各种产品,写分析文章,到现在也对网上充斥的那些不痛不痒的同类分析有些厌倦,各处搜索来的数据分析,不知真假;随口而出的改进意见,是否真实考虑用户使用场景;产品信息结构与功能结构混淆,基本概念上的错误。如是种种。这段时间需要慢下来,想想我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刚开始制定的那些方案也逐渐被我否定掉,因为太过浮躁,太过浮躁了,就像浮躁的互联网。
就像许多产品老鸟说的一样,产品经理看似要求低,实际上要求很高。可能在校招时更多的看中你的思维素质,其他要求低一些,但我离校招已经有两年的距离了,而我直到现在,才决定重新上路。于是我先转换思维,先求得一份互联网相关的职位,不管薪水,无论待遇。当然,产品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要走下去的。
最近看了纯银V和Kentzhu两位业内牛人的关于新人学习入门的方法,觉得甚是在理,于是综合总结,作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在这里分享一下。
把应用商店Appstore或者andriod应用市场(如豌豆荚)上除了游戏之外,各个分类下,TOP10-20的免费App逐一下载下来。然后根据两位的意见有如下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入门级:
每一款应用平均把玩20分钟,把所有页面捋一遍,所有功能撸一遍。然后为每款应用记录笔记,把脑子里浮出来的东西全都记下来。这至少得200多个小时。
进阶级:
去实际使用每一个产品,然后做自我总结,把某一个共性的模块全部归纳出来。比如,把用过的所有产品的注册、登录流程全部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做归纳,得出一般的规律。
在这之后应该会有一些“融会贯通”的想法,搜索对应的关键字,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如果有了自己的见解,就写成公开的文章,到处找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当把玩过超过400款应用,你的产品观会逐渐形成,你也会找到自己的偏好——喜欢什么类型,什么领域的产品(比如作为死宅直男的你可能不会喜欢去当一个婴儿产品的产品,就算别人同意)。
找到自己的偏好后,找出几款对口的产品来,也把它们的竞品全都找出来,挨个写对比评测,这里也有两种评测。
入门级:
比如建一张表格逐项对比功能,罗列数据(建议还是不要采取这种)。
进阶级:
可以对关键模块的场景与效果分析、用户行为的数据统计与质量分析。在这期间你需要真正的学会什么叫数据分析,从数据收集,挑选,分析,到得出结果。需要真正体会什么是用户使用场景,在这里建议多去实际体验,在地铁,公交,晚上睡觉,并且观察不同人的不同使用习惯,提炼出共性的东西。这些可能需要花上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
把这些评测发给对口产品里,你能找到的管理人员邮箱,并且表达求职意愿。不要在意结果,从对比评测中加深的产品理解才是你的收获。当然,这会让你至少获得一个面试机会。
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马上实践,不要害怕。根据你所了解的全部的产品流程把你的想法走一遍,从市场定位,用户需求,到产品信息结构,用户流程,功能结构,撰写出详细地PRD文档,并时刻反思,更新。在这期间当你要设计某一个模块或者流程的时候,把你脑子里存储的那些之前积累的案例全部调出来,挑拣一遍,选出一个最好的,再加点自己的个性进去。
这样,你可以说自己有不少的产品经验了,因为这是个浮躁的产品圈。
后记:现在才决定似乎有些晚,但这两年我也经历了很多,从在深圳和流水线工人的接触,再到武汉深度感受小商小贩的生意经;从在浙江的小镇开发区体会有人开车去当操作工的乐趣,到上海制造企业一年多的点点滴滴,每一天的经历,让我带着欲窥探互联网思维的碎碎念去思考发生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