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总难免犯一些错误,或大或小,道理相通,总结记录让人成长。
1、没想清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互联网产品里就开始流行一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说法。绝大多数失败的产品,问题就出在没有想清楚,比如不确定用户的需求程度,或者做到一半需要架构或需求变更,推翻重来。
产品经理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把事情做对”,而不是“赶出来”。这就要求前期多花一些时间在需求调研上,想清楚再动手,这也防止了后期频繁的需求变更。在《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这本书里,作者Marty Cagan特别强调了充分的需求调研的重要性。
2、想做更多
做加法是容易的,而能够控制欲望“不做什么”更困难,也更重要,产品经理需要有做减法的魄力和决心。当遇到“可加可不加”的功能时,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如果不加这个功能会有什么损失?这个事情是否在产品的长远路线上?
3、忽视可用性测试
作为工作的基本门槛,绝大部分产品经理都是产品的“超级用户”。但产品经理并不能以个体代表所有“用户”说话,在很多情况下,产品的目标用户群、用户场景和需求都是多样且复杂的。
因此,尽量早地开始做可用性测试很有必要,用户一定会积极响应。不要因为没有眼动仪就不做用户观察,也不要因为没有用户研究人员就不做用研分析。
4、忽略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并不是说产品经理不应该去尝试创新, 而是要看清楚这个“创新”在整个产品里处于哪个层级,它对资源、团队能力的要求如何。如果是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服务于另一个用户群或者解决不一样场景下的问题,这样的“创新”往往具备更大的威力。越是基础的功能,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越大,对于产品团队的能力要求也越高。
5、细节决定成败
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绝大部分产品都有大量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在产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快速上线最简单、最基础的产品版本,并保持迭代小跑比什么都重要。此时不要相信“细节决定成败”,而要相信“战略决定命运”。产品经理不能过度思考和追求完美,要把注意力放在可能会发生的积极事件上,而不要过分关注不太可能会发生的负面事件上。
6、误读数据
数据是对产品运行状况的客观反映,它为找出并优化问题提供了一扇窗口。对于任何一款上线几个月的产品来说,产品经理都可以找到大把数据利用。而在“如何看数据”这件事上,产品经理很容易根据自己的预设来挑选数据,这样导致了所看数据片面和失真的情况,不能真实反应出产品全貌。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产品设计前期,产品本身的数据有限甚至为空时,产品经理也可以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其他数据平台获取到想要的外部数据。大可不必因为“没有数据”而停止往下走。唯一的问题是,想要从那些数据中得到什么?
7、照搬经验
很多产品经理在亲历一两款产品设计之后,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下次遇到类似的功能时,会习惯性地照搬经验。但每一款产品的用户需求、使用场景都在时刻变化,即使是自己总结的经验,换一个项目也不能直接使用。依然要经过缜密分析,将事情放在整个产品盘子上,抽身出来客观看之。
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将工作中的经历总结提炼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并不断完善饱和。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自己的坚持记录和总结,都可以不断巩固自己的方法论。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