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来管理人们的日常工作越来越普遍,例如图书管理系统等。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以及大型的图书馆已经运行比较完整的图书管理系统,但是在一些中小型图书馆中,仍然以传统的工作模式运行,很多工作还是以手动完成,管理员无法及时了解图书馆内的图书情况以及图书的借阅信息,工作效率低。而读者难以在短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给读者带来不便。传统的工作模式不利于图书管理员动态、及时地调整图书结构和了解读者借阅信息,不利于读者及时了解图书信息。因此有必要为小型图书馆设计一个简化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对图书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员对图书管理的效率。
二、国内外发展情况
图书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来管理图书馆的业务,来替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图书馆内的文献资料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
1、国外发展状况
图书管理系统开始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海军军械试用站所研究的单词匹配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开始发展。在此之后,索引、分类等技术的研究工作也相继展开。到了70年代,以编目为基础的系统开始出现,同时相继出现了一些大型的联机编目中心,向人们展示了如OCLC、BALLOTS等最早的图书管理系统的模型。70年代末,一些致力于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的商业公司先后成立,如:Inc、Sirsi、Dynix、Notis、Exliibris等著名公司。图书管理系统逐渐向商业和综合管理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国外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动化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期间,一些有关网络技术的成熟,如:数据库技术、Web开发、Java技术等等,以客户机/服务器为基础的系统渐渐取代原有的系统,为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繁荣了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商业发展。
DSpace是在2000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惠普实验室开始合作开发的,是一种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平台,所有的用户界面都是基于Web的。DSpace具有注册、验证、输入与输出、订阅、授权、校验和校验器(Checksum Checker)、管理与合作、词汇转换、开发连接支持等功能模块。可将个人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快速传播,跟踪自己的出版物,使用搜索引擎联络读者等等。
国外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如下:
(1)大型数据库的使用,支持全文检索和元搜索功能。
(2)采用开放链接,用来实现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
(3)提供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整理及应用。
(4)支持无线设备和移动计算。
2、国内发展情况
和国外相比较,我国的图书管理系统建设的开始比还是较晚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建设,虽然国内图书管理系统起步较晚,但这近几十年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的,从目前来看,图书管理系统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1)计算机单机管理的阶段;(2)计算机集成管理图书馆的阶段;(3)网络化管理图书馆的阶段。
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图书管理系统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稀少到普及的过程。在起步阶段,我国图书管理系统的技术还不扎实,在发展阶段,图书管理的最大特征就是实现了自动化的集成管理,改变了原有的单项操作的局面。在发展阶段,体现的系统化主要是指整体管理图书馆信息。因此,在建设阶段,其整体性就更加体现在图书馆之间的网络联系上,推进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的普及化。
3、目前在国内图书管理系统中发现的问题
系统关注的重点仍然是馆藏图书和期刊,很难实现有效的对于其它载体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致使图书馆内文献资源的孤立性的问题。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