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经理的简历应该是怎样的?
这份简历教程,是我从我的留,言,板找到的,之前也有小伙伴在问产品经理简历该如何写的问题,刚好可以分享一下。
对比这两份简历,发现区别了吗?左边的简历对比右边的在我看来有三个区别:
1.结构化
“信息被再次组织了”,这是sanri的第一反应。
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时对于信息的组织往往默认采用一种至上而下的线性结构,但这样的信息组织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缺乏整体性,很容易引导阅读者只关注一个点而忽略面的问题。
想想简历最大的作用是什么?——让HR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对你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知。
这里的解决方法就是将信息分类模块化,一览下来,整个信息呈现就很有结构了,组织信息的逻辑成为了骨骼,按照“骨骼”去增加“肌肉”、“皮肤”就会很简单了。
2.视觉化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描述项目经历的时候,我为所工作过的公司都添加了了LOGO,一个GOOGLE的LOGO带给人大脑的冲击,肯定比“GOOGLE”这六个字母要大得多。
并且在描述自己的技能时,他也选择了将信息整理成图表的形式,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3.目标化
作为产品人,在做自己简历的时候,把简历当成自己的产品,把阅读简历的人当成自己的用户是一种很讨巧也很容易引起注意的方式。
光描述自己的技能其实真正带来的作用不大,所以我大神将“技能”分解成了“特征”——“优势”——“利益”三个部分,即我会什么,我比别人强在哪儿,我能够为你带来什么。
特别是“我能够为你带来什么”的部分很重要,因为这才是你“用户”的真实需求:明白你能创造的价值。
这里再分享一个来自刘飞老师的简历:
二、祝你最终可以拥抱“同理心”。
我们讲技能,讲方法论,讲遇到具体的一个情况该如何去解决问题,但却忘记去讲最终支撑这些技能,方法论的精神是什么。
我在自己的写书故事中提到了“同理心”,或者说,贯穿在他博客里讲产品的内容里,都是同理心。
在写作期间最痛苦的事情,倒不是即将到来的deadline,而是同理心带来的触动。
写作第一章的时候,我想起自己大三那年进入了腾讯,在实习期间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最终像NBA的知名球员,绰号“将军”吉尔伯特一样,承认自己是个0。
第二章本着把流程梳理清楚,让更多想要进入产品经理行当的人了解到第一手的信息。对于想要入行的人来说,凭什么绕来绕去呢?直截了当从从业人员角度写出应聘者最想要的信息,这是一种善行,也是一种同理心。
第三章是篇幅最多的,甚至到了试读的朋友都劝我改一改。全篇写了如何从应届生成长为一个真正做产品的人的经历,聊如何写需求,聊如何和开发沟通,聊如何做项目管理,聊如何避开大坑……我做产品策划这三年多,最精华的内容都在这里,怎么可能改。写作的人都不愿删除太多文字,就算删掉,也要存档一份。我忍着删了一些,优化了语句,但依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大刀阔斧。各位读者如果觉得太长,可以尝试跳过某些部分,回头再看,或许又是一番风味。
第四章初探运营,这不是我擅长的,但我还是把我经历和操盘的,看见的,思考的,从别人脑子里偷来的,咀嚼反刍之后,变成了文字。这部分后续我打算重新写一下,加入更多内容。因为时代在变,好的案例层出不穷,新的理念也不断涌现。之前我们还在谈社会化营销,很快就流行了“粉丝经济”……我个人理解这些,其实还是巴菲特的中心思想:滚雪球,一是如何找到长长的坡,二是找到足够多的雪。
第五章则是我自由驰骋的地方,我可以发挥我自己日常的经验和沉淀的思索。无论是技术方法,还是设计理念,或者是用户分析,我个人都非常喜欢研究。信不信由你,我连AKB48都写在书里,这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体验。
这种同理心来源于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自我博弈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否定又不断地肯定,你被自己说服,自己被你说服。
然后你会渐渐脱离开“我”的世界,开始想象自己是一个接触互联网尚浅的用户,然后以另外的角度去思考产品的逻辑和体验。
这也是周鸿祎老师说的“一秒变小白”。
脱离“自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那意味着你曾经以之为是的其实什么都不是,你会重新成为一张白纸。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恐慌,也会感受到异常得孤独,但就像我说的,“孤独就是产品经理的职业病”。
嘿,朋友,我知道这很困难,因为我也在尝试去经历这样的过程,跟你一起。
三、最后。
看了一下自己列出来的提纲,还剩下“产品经理的日常”、“写书”、“阅读”、“我是如何做产品的 PPT”这几个部分没写,要再继续下去我估计可能是五六千字的节奏了。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