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不可避免地持有库存,以应对供需的不确定性,但这往往导致库存的重复设置。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时信息共享,降低供需的不确定性,以信息代替库存,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系统库存量居高不下的问题。
一、传统库存管理方法的弊端
传统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本位。传统库存控制主要是针对特定的企业进行库存管理与优化,一般采用定量订货法、定期订货法对独立需求库存进行控制,通过MRP(物料需求计划)系统对相关需求库存进行控制。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传统库存控制方法只能实现供应链局部库存的优化,不能避免节点企业间库存的重复设置,不能实现供应链系统库存的全局优化。其核心思想是库存补充,即库存消耗以后,立即补货,以高库存为代价应对供需的不确定性。而在库存绩效指标的设置上,一般基于单个企业或部门,没有考虑到供应链的整体绩效,通常以库存周转率(期)、平均库存值、可供应时间等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往往忽视了缺货率、订单满足率、准时交货率或延迟交货率(误点交货率)、客户订货周期等服务指标。此外,订货点法通过建模求解经济订货批量(EOQ)等库存控制有关的参数,一般有一系列假设条件,例如:订货批量固定、订货提前期固定、产品价格固定、产品的需求固定等,而在现实中,这些约束条件往往难于满足,因为它们通常是变化的。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以及多级库存控制等策略。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1.VMI的内涵与优势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按照供需双方达成的协议,由供应商根据客户的物料需求计划、销售信息和库存量,主动对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库存管理方式。其实质是用户将库存管理的决策权委托给供应商,由其确定库存水平、库存控制及补给策略,代为行使库存管理的权利。具体而言,供应商在共享用户的POS(销售时点系统)数据或MRP信息以及库存信息的前提下,主动预测需求,制订建议订单和补货计划,在用户确认的基础上实施有效补货。实施VMI,供需双方都对传统独立预测需求的模式进行了变革,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需求预测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了交易费用,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成本,提升了供应链竞争力。
对用户来说,实施VMI可以省去订货业务,节省订货费用;可以优化采购流程,提高流程效率,降低供应成本;可以加快库存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可以降低供应风险(有稳定的货源保障);可以实现资源的外向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
对供应商而言,实施VMI可以加强其与客户的合作,强化客户关系管理(CRM),确保有稳定的需求,在市场转型,竞争激烈的今天,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外,通过共享客户的POS数据或MRP信息以及库存信息,有利于供应商准确地预测需求,科学地制定生产计划和补货计划,防止盲目生产导致库存或货品的非正常调拨增大运输成本,抑或备货不足出现脱销;有利于供应商合理设置库存,减少库存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运营能力;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商经营运作的不确定性。
对供应链系统而言,实施VMI,可以实现上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的实时信息共享,增强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提升供应链的敏感性和响应性;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系统的库存量,降低供应链系统成本;可以有效提升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
2.VMI成功实施的条件
(1)供应商共享用户的POS数据或MRP信息。为此,需要改变传统的订货及订单处理方式,将供应商的信息系统与客户的POS系统或ERP系统有效集成,实现需求信息的共享。
(2)库存状态透明。供应商要能实时跟踪用户的库存状态、共享库存数据,并结合POS数据或MRP信息预测需求,制订建议订单计划。为此,需将供应商的信息系统与客户的WMS(仓库管理系统)或IMS(库存管理系统)实施集成,实现库存数据、信息的共享。
(3)供应商准确预测需求。为此,供应商应建立需求预测偏差率等KPI指标,动态分析零售商的POS数据或制造商的MRP信息,实时把握用户的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期等反映市场“晴雨”状态的数据,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例如,德尔菲法、部门主管讨论法等定性预测方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线性回归法等定量预测方法),借助专业的预测软件,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参考历史销量,准确预测需求。
(4)供应商制订并实施连续补货计划(CRP)。供应商在共享用户的销售数据或MRP信息以及库存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事先约定的补货程序确定发货数量、送货频次和配送时间,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的库存量,实现供应商和用户的双赢。
3.VMI的实施步骤
实施VMI一般要经历前期准备、试合作、全面实施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合作双方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合作框架协议,以明确运作流程、库存控制参数(如再订货点、最低库存水平、最高库存水平等)、信息传递方式(如EDI或Internet)、技术支持、补货方式、信息保密(签订保密协议或制订保密条款)、付款方式、库存权属的转移、违约责任、绩效评估(包括评估指标及评价方式)等问题。通过“试合作”,可促进双方的“磨合”,及时发现并优化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实施VMI奠定坚实的基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需要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动态评估,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VMI的成功实现。
(二)联合库存管理
实施VMI,在大幅度减少用户库存的同时,将库存责任和风险转嫁给了供应商。而联合库存管理(JMI)则是一种供应链成员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并实施库存控制,避免了需求信息的扭曲,遏制了“牛鞭效应”,有效降低了供应链系统的库存量。
1.JMI的运作实施方案
实施JMI,首先要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合作,构筑供应链物流系统,建立上游生产资料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和下游产成品库存协调管理中心,由核心企业(制造商)对原材料(或零配件)库存及产成品库存实行集中控制。具体而言,原辅料或零配件供应商在制造商的物料需求计划的驱动下,制订物料供应计划,实施物流外包,借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专业物流能力,采用多频次、小批量的配送方式,向制造商的原料库或生产线进行供应配送,原料库或生产线旁边的临时储存点构成了供应链上游的“虚拟库存中心”。在供应链下游,制造商一般应根据销售需要设立成品库,对下线产品实行集中储存。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地域分布,本着客户相对集中的原则,充分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建立区域分拨中心(RDC)或配送中心(DC),在客户订单或需求信息的驱动下,由成品库到区域分拨中心,进而由区域分拨中心向配送中心实施补货,最后通过配送中心向零售商或用户进行配送。成品库、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共同构成了供应链下游的“虚拟库存中心”。这两个“库存中心”可在集成原料库、成品库、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零售商或用户信息系统(WMS或IMS)的基础上,由核心企业总部的库存经理实行集中控制。如图所示。
综上,联合库存管理由制造商主导,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供应商、零售商、用户提供必要的商流信息(需求信息)和物流信息(库存信息),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库存计划的制订。而运输、配送(在途库存)则主要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完成。
2.实施JMI的优势
实施联合库存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可以强化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库存的系统管理。实施JMI,实质是将传统的“多级”、“多点”库存管理模式变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库存的系统管理,即“单点”库存管理,避免了节点企业在非合作模式下库存的重复设置。
第二,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实施JMI,供应链成员企业同时参与,分工合作,共享信息,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并实施库存控制,能有效避免需求信息的扭曲,遏制“牛鞭效应”,降低供应链库存波动,提高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
第三,可以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实施JMI,可有效降低供应链系统的库存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仓储设施的数量及相应的储存保管费用,优化运输配送路线,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第四,有利于供应链系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施JMI,有利于将上下游企业有机集成,构建快速反应型供应链。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同步协调运作,确保供应链系统以最优的库存量实现高质量的供应,从而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第五,JMI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使供应链成员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了“共赢”。
(三)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
“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是“快速反应”(QR)这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指供应链成员企业充分利用销售时点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企业群体的实时信息共享。通过共同预测需求、共同制订计划、共同管理业务,来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协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直接换装/越库配送(CD)等物流技术,实现对全程供应链业务的有效控制,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降低供应链系统库存,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合库存管理(JMI)是该库存管理策略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
此外,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还包括分布式、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等策略。运用中心化(或集中式)多级库存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供应链库存的系统控制。该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是要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供应链节点的仓库管理系统(WMS)或库存管理系统(IMS)和制造商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有效集成,由制造商实现对供应链系统库存的全局性控制。■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工商系
栏目主编张平
资料链接:信息最大化库存最小化
在整个供应链中,信息的分享是制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供应链就是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信息的便利交流,要分享信息,要建立信息平台,要尽可能把对上下游有效的信息放在平台上让大家共享。
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极为重要,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说法是,企业计算机中如果拥有更多的信息,其仓库中就可以只有较少的库存,也就是说,计算机中的信息可以代替仓库中的库存。在市场供需漂浮不定的情况下,如果指望上游供应商在企业需要的时候恰好能够按照需要将原材料、零部件或产成品配送过来,这是十分荒唐的事情。但如果供应链上游、中游、下游所有环节的供给和需求信息都以某种方式在合作伙伴间或行业内共享,许多库存就可以共享,这就意味着不必要的库存环节就可以省去。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