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大师罗伯特说:“采取什么样的裁员措施,比是否裁员更重要。采取人道的手段裁员的公司能更好地保持住留职员工的信任与忠诚。而信任是企业最有价值但也是非常容易消失的资产。”
关键词:裁员后遗症企业公众形象临时考评法
A公司经营状况堪忧,公司经营层决定大幅裁员,并要求各部门在2天内完成裁员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缺乏总体指导,各部门采取的裁员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部门采取直接上级提名,部门主管评议的方法;有的部门采用民意调查表法;有的部门采用临时考评法;有的部门甚至干脆就采用抓阄法。最后,各部门都按指标要求完成了裁员任务,当时好像企业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冒出来一系列裁员“后遗症”:有的员工问,凭啥要让自己离开?有的员工到劳动局告状,说企业未按国家相关劳动法规执行;甚至有的员工散布企业经营危机言论,企业公众形象迅速下降。
裁员“双刃剑”
企业裁员绝不能忽视其本身存在的两面性。
期望面。一是通过裁员来优化岗位匹配关系,激发企业活力,增加员工危机意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二是通过裁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向外界传递变革利好信号,提高企业形象,赢得外界支持。
抵制面。一是被裁者贬损企业形象,负面宣传公司文化。二是引发员工心理阴影。“幸存者综合症”研究专家哥伦比亚商学院乔沃尔教授认为,幸存者会因能活下来而觉得幸运,但比起沉重得多的消极情绪,这种积极的情绪只是零星的几点,他们想到更多的是“也许事情还远未结束”和“不幸也可能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裁员“防身术”
为确保顺利裁员,避免产生太多“后遗症”,应将裁员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必须规范开展。
事前宣传要到位
员工对公司采取的裁员行动有知情权,公司应开诚布公地向外界传达裁员信息。主要包括:一是要宣传公司愿景和目标。二是告诉员工公司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公司究竟基于什么考虑才做出裁员的决定。三是要尽可能展现人性化的一面。比如,公司将尽可能帮他们联系就业单位,给予超出法律规定的补偿金。同时告诉大家,如果公司经营形势好转,对表现优秀的员工,会优先考虑给他们岗位。同时,最好提前明确裁员目的、办法和相关政策,其中应注意两点:
一是清晰直接。所表达的意思,必须能被员工正确理解和认识,避免措辞模糊,让员工觉得企业态度不明朗。
二是充满感情色彩。缺乏感情投入的裁员声明会让员工有一种被欺骗感,很难让人接受。而声明中的动情描述,更易拉近公司和员工的距离,由对立面走向统一战线。
遵纪守法是经营之本
《劳动法》第41条规定: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需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同时,还要根据法律法规适用条款进行补偿,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5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未满一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按1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优选评价式裁员
有的企业在正式裁员前,鼓励大家自愿离职或者单个劝退去寻求更好的发展,但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经营模式、标准化管理相对成熟、人才比较丰富的公司。这样做容易将裁掉的人输送到竞争对手那里,对于人才相对匮乏的公司来讲不适用。因此,为了尽可能使裁员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通常还是选择评价淘汰法裁员,留下精英,送走平庸的员工,达到优化公司内部管理环境的目的。
措施得力是保障
商界大师罗伯特说:“采取什么样的裁员措施,比是否裁员更重要。采取人道手段裁员的公司能更好地保持住留职员工的信任与忠诚。而信任是企业最有价值也最容易消失的资产。”因此,裁员决定被员工认可后,下一步员工最为关心的是怎么实施,而被裁员工是否心服口服是企业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1.把握好原则。有员工讲:“我知道,早就内定好了,所谓的考试和测评这些花架子,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走走形式罢了。”很多员工对裁员方法不放心,怕被“关系网”给挤掉了。管理者必须制定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裁人原则和做法,指导公司整个裁员活动。
2.方法要合理。一位中层干部说:“忍了好久了,有些人员的表现一直很糟糕,早就想将其辞退,但碍于关系情面还是能忍则忍了,今天,借公司出台的裁员政策,一裁一身轻,何乐而不为。”一般情况下,当组织关系复杂、冗员严重、推诿扯皮、效率极低、员工水平层次明显时,为了避免裁员节外生枝,必须快刀斩乱麻,短、平、快。另外,应将裁员看作是一个长期连续行为,尽量不急于求成,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可能更为稳妥。比如,将裁员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中,形成规范的淘汰机制,根据日常评价,根据态度、技能四象限分析法,将员工分为四类,裁员的首选对象当然就是那些工作态度和技能均差的第四象限者,尤其当明确无法通过培训改善时,裁员自然就会发生。可以采取两步裁员法:
第一阶段:“只裁不增”:根据员工工作业绩情况,明确在某一季度、半年或者一年内将人员裁到某个定员人数,在这一阶段,为了不使自己掉队,很有可能原来计划裁员的对象由于强大的激励功能,使其业绩飞跃提升,变成了模范员工;
第二阶段:“裁-进平衡”:裁到定员目标后,采取“裁-进”动态结合原则,即裁多少增多少。这样做会让每个员工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
3.后续沟通。在裁员中,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来消除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其中“一对多”和“一对一”的沟通很重要。尽管裁员声明入情入理,裁员方案科学严谨,落实裁员也天衣无缝,但身处其中的员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情绪。员工本人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公司也需要给予必要的疏导,为此,管理者必须时刻保证沟通渠道畅通,主动和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沟通、交流,打开他们的心锁,那种无视员工消极情绪或采取“躲起来”的做法,只会强化员工的不满,甚至会激化矛盾。
4.程序要恰当。裁员不仅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具体的落实保障措施,同时还要有规范的程序,确保裁员活动稳步推进、卓有成效。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