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互联网 互联网+ 文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浅见:把产品选择权交还到用户手中

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金融的用户痛点,必须分清金融业务信息化和金融互联网化的区别,从信息获取入手,让用户选择来倒逼传统金融行业提供更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产品。  

数月前去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面试前做的功课,虽然最终没去这家公司,还是拿出来和产品100的小伙伴们分享下,欢迎来批。  

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并因其高效的传输、开放的协议、离散式的结构等特性衍生出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思维模式,以此影响、改造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让产品和用户之间的间隙扁平化,把产品选择权交还到用户手中,最大程度的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  

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同样应该立足于此。  

金融的核心是对资本进行合理的社会再分配,是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集合,金融服务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服务,其中的介质正是信息,这恰恰符合互联网的改造特性,金融与互联网的相遇必然会带来原有金融产品开发角度的转换、业务模式的改变、逻辑的重构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看下这一领域已经发生的一切:  

2007年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成立,阿里巴巴与银行合作提供商户贷;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推出P2P业务,支付宝推出二维码支付;2013年余额宝上线,微信5.0开通支付功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获批,支付宝开始销售基金产品;2014年微信理财通公测,微信红包诞生,京东白条公测,淘宝推出花呗,腾讯、阿里推出虚拟信用卡;2015年李克强总理视察微众银行,发放网络银行第一笔贷款,央行允许8家互联网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芝麻信用分公测。  

从股权投资、借贷、保险、支付到征信,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已经是全方位和深入的,其改造点主要基于去中介化、长尾需求、移动化和大数据。  

比如P2P网贷平台帮助原有模式完成去中介化,直接撮合投融资需求;比如众筹平台通过互联网信息交换低成本的优势,将资金和财务能力较弱的原长尾用户纳入到原本门槛较高的股权投资产品和服务中;再比如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除了转账和网购外,线下实体的移动端支付也获得了爆发式发展;在保险领域,个性化、碎片化、场景化的小额高频保险产品随着互联网信息传递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层出不穷;而所有这些金融产品,随着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都将开发出远远大于过去的新的不同用户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市场。  

从数据趋势上更鲜明的反应出了互联网改造金融行业的不可阻挡。  

用户规模增长迅速,年轻用户比重大,持续增长动力强劲,看起来互联网金融发展似乎前景一篇光明,不存在任何问题,真的如此吗?  

还是回到开篇,金融和互联网的本质来看。  

金融产品有他本身的特别属性,对大多数金融产品来说本质差别主要基于收益率、流动性和风险的变化组合,也是普通用户选择金融产品最关心的三点。但在过去,用户是无法有效的得到相关信息的,比如必须自己跑去银行网点,拿号排几个小时的队,动不动就是厚厚一本看不懂的产品说明书,同一家机构同质化的理财产品,只有大户才能有的理财顾问,想要跨机构选择甚至还得请一位专业私人理财顾问,这些都是横亘在普通用户面前无法逾越的理财壁垒。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痛点,必须分清金融业务信息化和完全互联网化的区别。  

目前的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其实还只是业务信息化,思考方式还是老一套,互联网只是工具而已,大体遵守的还是所谓的行业传统。比如很多P2P网贷公司为了吸引用户,不断加大安全性保证,不断提高收益率,使得平台不得不介入交易,本质上成了担保公司,去中介化变成空洞的口号,部分P2P网贷公司甚至成了一个没有牌照的银行,构建自己的资金池,本质就是家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已经背离了互联网金融该有的模式。  

从另外一个方向进入,但殊途同归的是传统金融公司的业务互联网化,仅仅把产品信息搬到网上,利用网络支付工具,资金的流动倒是变得简单了,解决了部分痛点,但卖的还是那些产品,换汤不换药。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完成金融互联网化的转变,或者说只做了个半吊子。  

产品单一化,没什么差异,这类传统金融机构共有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依然存在,现在很多用户抢着投资一些传统大牌金融机构的网上理财项目,是因为这些机构原有的优势让他们的产品暂时的风控能力强,收益率高,但这种优势绝对不是长久的,金融原本就是个竞争还算充分的行业,我认为从长期来看,不会存在一支一直一枝独秀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总的来说,会在收益率、流动性和风险的总分上差不多,只是有不同的特点而已,在整体上将趋于平衡化,稳定化,真正的优势必然是面对用户需求的差异化,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的运营、差异化的服务。  

这恰恰才是互联网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面向用户的信息传递和产品改造。就像携程、去哪儿等在线票务及旅游服务公司最早做的都是旅行社、酒店、机票……信息整合,然后作为平台提供信息查询后的比价、预定、售后等一站式服务,通过用户选择反过来改造原有产品,让其具有互联网属性,用户中心属性。  

真正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互联网金融,也应该是一个信息的聚合平台,并设立基于用户核心需求的有效的认知、筛选、查询、比较……模式,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从而完成金融产品销售的去中介化,并由此衍生到金融领域,而不要一开始就踏上做一家金融机构的道路。  

传统金融公司如果只是把原有的产品和服务放到互联网上来卖或者只做些表面的改变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甚至都不能称为互联网金融,最终会被抓住了用户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类的公司所淘汰。  

随着被搬到网上金融产品的增多,信息的识别和筛选会变成一个刚需,场景化、个性化、差异化……其实都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理念,而这些恰恰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比较选择的过程中,反过来倒逼传统金融行业提供更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产品,从而实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  

无论在互联网产品经理社区还是知乎上,都有这样一种说法: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分为两类,一种是软件产品经理,一种是金融产品的产品经理,而后者貌似比前者高级的多,也有前景的多。这种一分二的割裂看法本身就有问题,从产品到平台到服务的互联网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所有在传统平台上滞销的产品加了互联网就会忽然变成爆款,我们看看在淘宝上风生水起的坚果品牌三只松鼠是怎样改造产品和服务的,再看看同样在网络平台发展起来的小狗电器是怎样用互联网思维设计产品、提供售后的,就可以知道用互联网思维革新一个领域,必须同时对互联网和原有领域都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才可能从筋骨上将两者联通,互联网金融领域也不会例外。

但是,要转变固有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比了解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要难的多的多,很多时候了解的越多反而越容易被掩盖在本质上的惯性所钳制,壮士断腕真心没几个人能做到,所以我还是更看好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来主导的金融领域的互联网改造,前提是对金融领域有足够的理解又不失互联网思维。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22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