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读本书:《跨界》
12条你未必知道的互联网常识。
这是一本2016年出版的,关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方面的书。书中的很多例子,大都发生在2014年-2015年。今天再来看,书中描述的很多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如今已经有了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的很多思考,在今天依然很有指导意义。
1、陈彤谈新浪的四字成功秘诀:海量快速。
快速是海内外互联网皆有的准则,而海量则是明显的中国特色,想想门户那极长的页面,密密麻麻的链接都是中国门户特有的风格。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屏幕尺寸的缩小,“海量”这一中国特色有了明显的克制,我们也诞生了很多“简洁,小又美”的应用。
但看看那些上市公司巨头们的产品,很多依然留有这种“习惯的痕迹”。当你拥有海量用户的时候,当你的股东要求持续高增长的时候,保持“克制”往往沦为了美好的愿望。
2、Glocalization- “全球本土化”意即,概念是全球化的,但操作是本土化的。
在搜索领域,百度和谷歌在产品页面上看起来非常类似,但运营情况大不相同。百度初期派出了大量的人力在线下和网吧洽谈,将网吧里的电脑搜索页面设置为默认百度。这种做法是美国企业非常少见的。
做互联网的人,基于其背景与能力擅长,往往希望通过Online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Offline的一些做法,往往第一反应多少是有些抵触的。而有时Offline的做法却比Online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3、中国的桌面互联网,最初的尝鲜者是所谓的“高端人群”。
因为接入设备电脑,不但贵而且需要一定知识掌握。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恰恰相反,它的先发使用人群,主要是由务工人员、农民工组成。比如:广东省用户数在各大应用中占比都是最多的,主要就是因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4、完全竞争市场通常都是供大于求的市场。
比如餐饮,在这样的市场中,做中介匹配的人,就可能向供给方收取营销费用作为自己的收入。
5、K12教育市场的特殊性:消费者无法试错。
由于这样的特殊性,意味着家长们对质量的要求,远远超过对价格的要求。因此互联网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在K12教育中很难有用。教育资源的掌握,就是教育企业的命脉。
不仅仅是K12教育市场,医疗市场也符合这个逻辑。
6、从商业角度而言,目标明确、功利痕迹明显的成人教育,是当下“离钱最近”的教育项目。
不仅仅是教育行业,所有给用户以“投资升值”为期待的项目,都会比较容易产生收入。所以如何将“消费”转化为“投资”,或许也是一种打开市场的思路。
7、车联网的前景仍不明朗,仍在起步阶段。
参与的链条越发繁多,加入的厂商越发庞杂,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纠葛随之越来越多。
8、通常来说,越是复杂及越是瞄准特定人群的工具,收费的可能性越大。
复杂,意味着需要学习,学习意味着学习成本,轻易抛弃不得。
特定人群意味着有特定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意义上是刚需。
9、京东与阿里巴巴的区别就在于,京东关心商品,而阿里巴巴关心商铺。
很多创业项目都有成为“某某领域里的淘宝天猫”的愿景,其实就是对供需双方进行配对。
而做中介入口这件事,必须供需双方出现井喷,一旦两头丰裕出现,它就会产生价值。否则,且不说运营如何,单是从逻辑上就很难成立。
阿里巴巴的核心其实是拥有蚂蚁雄兵的卖方,以及数量更大的买方,入口的成立在于“一种丰裕必然会催生一种稀缺。”
10、中国的商业生态,正在发生一种并不为人注意但实则惊心动魄、影响深远的变化。
那就是我们已经从资源掠夺型的“市场经济社会”走出,即将踏入一个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的时代。Productivity!
美国走同样的道路,在早年一番疯狂的资源掠夺之后,美国从资源驱动慢慢进入了管理驱动的资本主义时代。管理资本主义追求效率,追求精耕细作。在无限地追求效率的提升,管理资本主义迅速迈入了技术驱动时代。
中国已进入追求效率的阶段,这个阶段,混合着管理、技术、金融三股力量。所谓互联网思维,在商业上,其实就是这三个方向的混合体:使用技术和金融的力量,提升管理效率,从而压低成本,在与竞争者的肉搏战中,获得先机。
11、互联网巨头的碰撞重塑了互联网的边界,哪里有高毛利,巨头就会出现在哪里。
简单总结一下BAT,Baidu主要做的其实还是关键词广告生意,阿里巴巴做的是流水扣点而淘宝主要也是卖广告,腾讯主要是游戏和社交广告。这么看,确实都是高毛利。
12、泡沫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风口。
这句话反过来成立吗?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