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个多月前,我接受了拉勾研习社的采访。在我创业以来曾接触过的各种演讲、交流和访谈中,这是我体验最好的一次。
拉勾网准备的问题,显然是仔细阅读过我写的东西、了解过我的履历之后得来的。这也是我觉得这篇访谈质量很高、想分享给大家的原因。
以下是访谈的节选:
拉勾:知乎上有一个问答,提问的人纠结产品经理的出路。你的回答是人能力的稀缺性决定了他的价值。里面提出了要么做爆款产品,要么提出方法论,要么成为导师几个路径。我可以不可以将你在在行和知乎上的这些回答理解为你在走导师这条路?
刘飞:我在回答里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发展路径,一个是成为产品专精的专家,一个是成为跨行的专家。我其实还没有给自己完全设定好路线,在在行和知乎上跟大家分享知识经验,确实是在向成为导师这条路上尝试,不过我的期望还是能真正做出被人称道的产品。
拉勾:听说目前在行上你的行情挺不错的?成为在行受欢迎的PM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刘飞:在行上我的行情还不错,正巧遇到互联网创业井喷式的发展,再加上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本身的特点是不适合自学和上培训班的,所以在行上这样的咨询就很有市场。另外我的定价也相对合适。
拉勾: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经历或故事可以分享?
刘飞:要说有趣的经历的话有很多吧,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员,见面就给我了特别厚的一叠文档,说是设计出了一个能打败微信的 APP,让我提意见。那次约见是最累的一次,因为我的所有精力都要放在怎么解释他这样的设计是打败不了微信的。其实我如果按照产品设计的准则给他提意见就可以了,但我还是觉得跟他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最重要,让他少走弯路、不要一腔热血地碰壁。
拉勾:我留意到你在在行上见人最多的主题是针对产品经理入门的。这个人群身上有没有什么共通性的迷茫?
刘飞:这个共通性的迷茫非常到位。他们不是说在哪方面迷茫,而是普遍地、共通地,都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很迷茫……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定义这个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范畴、如何学习和成长。
拉勾:说说你一般会针对他们的问题开出怎样的解决方案吧
刘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题,我在回答中基本都会提到的倒是有一点,就是一定要找到「导师」。产品经理跟其他职业不同,所需的技能靠自学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效率特别低。这时候如果身边有一个人,能实时告诉你工作步骤里的问题、设计中的缺陷,成长起来会是飞速的。我会告诉他们:「你用 500 块钱约我,只能聊一个多小时,但你去一个有牛人带队的公司,相当于你天天在免费跟他学习。」
拉勾:有个好导师对产品经理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如果有些人他没有这个条件,比如他想转行但没有相关的信息渠道。这个人群如何成长?
刘飞:有四点。第一,锻炼对自己产品的理解。初学者可能刚入门就会被琳琅满目的原型工具和一堆堆的案例绑架,满脑子想的是别人花哨的功能和亮瞎自己狗眼的方案,但唯独对自己产品不了解。对公司定位的理解、用户的理解,对团队研发能力的了解,都是重中之重。
第二,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很多时候新人产品经理都会倾向于唯老板是从或者完全拿用户说的作为自己的方案。实际上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分析和判断必须是自己做出来。到底用户说的是不是他想的啊?我的功能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啊?这些都是要经过逻辑判断的。
第三,确保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作为团队的调和角色,不能在协作过程中制造矛盾,而且还要缓和各方紧张的关系,有负责人和主人意识。
第四,涉猎广泛。上次「在行」的一个朋友问我,他总觉得设计师那样画排版上有问题,但说不出哪有问题。我说如果你直觉上觉得有问题,那可能真的犯了一些基本错误,那你多去学习些排版上的知识,之后遇到争论肯定就有底气了呗。作为产品经理,懂一些其他岗位的基本知识是很有用处的。
拉勾:回到产品经理的角色上,有人说 PM 不是 manager。有人说这个角色没办法做一辈子,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刘飞:目前大部分 PM 确实不是 manager 而是 designer ,但这不代表做不了一辈子。多年前大家不是还讨论程序员不能做一辈子吗。我觉得互联网并不是特殊的行业,就像过去的很多工业领域内的专家能够适配各种不同的行业一样,PM 也会渐渐渗透进各个行业,成为标配。
因此高阶的 PM 或者 PM 专家会是很重要的存在。另外,产品经理的未来发展也会有跨行这条路,不是转行,而是横跨多种不同的职能,体现更多个人价值。这也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拉勾:从你的个人经历来看,你从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成长为一名产品负责人。一个高级产品经理或总监,需要对开发团队达到怎样的把控力才能保证产品按预期上线?
刘飞:让项目按预期上线最关键的有几点。第一,对产品设计的方案足够了解,从而清楚当前需求的要紧程度,也就是优先级;
第二,对技术开发能力和他们的资源状况非常了解,也对当前手上需求的开发难易程度非常了解。有了这两个准备,就是什么意外都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比如不按预期上线常常是修改需求,那很简单,改可以,但新的方案是不是优先级足够重要,重要的话,我删优先级低的需求,不重要,对不起,以后再做。低阶的产品经理不熟悉情况,就只好求开发加班了,这不会是长久之计。
同时,对产品需求的重要程度、实现难度的理解,也让你在宏观上了解产品的动向,而不是纠结在细节中。这看似是项目经理的工作,但既然是产品总监,那自然就不仅是产品的设计师而已。
拉勾: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在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的职业成长之路,你有没有过觉得某些时刻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或现在发现自己当初走了弯路的地方。
刘飞:我当初有个理念确实是现在回想起来很糟糕的:产品经理就是面向对外的用户的。
我过去总认为,用户就是用我的 APP 的用户,但会忽略掉一点,其实公司内的同事们,也是我的用户。怎么解释呢,就是产品经理或者说产品部门,其实应该是个驱动的部门,而不只是简单的生产部门。
有个朋友的例子放在这里非常合适。某电商巨头过去的货到付款结算非常复杂,都是人工的。配送员有时候拿到消费者的钱(里面包括配送费),有时候又不会拿到(配送费要公司再结给他),这样每天都要有大量的时间在折腾。在产品部门意识到,所有结算做到线上后能大大节省效率之前,可能公司每天都在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人工费用上。
产品部门如果只考虑到消费者,而不考虑产品逻辑中为公司提高效率的部分,那也同样是失职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过去做得不够好。
拉勾:我留意到在知乎和在行上你还涉猎过创业方面的问题。你提到过一句话,创业最危险的一件事,是常常说「创业不就是这样的」。这句话能具体讲讲吗?
刘飞:我在 15 年去过一些团队做顾问,亲眼目睹了好多怪现象。比如大家吭哧吭哧加班到早上,没有人问成果如何。我发现其实做的事也没有必要、不算紧急,但这些创业者们却经常通宵,但大家效率很低,最后又是生病、又是休假,其实反而起到负面的效果。这时候我就意识到,创业过程里,一定要对这种思想敬而远之,一切事情不要追求表面现象,而要看具体的道理。
拉勾:好,最后一个问题,你在日常工作中有哪些自己非常受益的工作习惯和诀窍?
刘飞:最重要的、最让我受益的习惯是,总结知识、总结经验。所有的想法、经验、教训,都可以随手记下来,最好能形成体系。知乎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我的大部分知识经验都会写在上面,跟网友们交流,还有更多收获。
另外,看书、看资料、跟牛人聊天咨询,都要以实际结果来看效果,翻了几十本书脑子里还是空白,跟人聊完天就只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然而并没有什么新的体会,这就是在浪费时间。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都记下来,隔段时间就往知乎上、简书上或者自己开个公众号上去写,过几年再看,你可能会被自己吓到。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