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互联网 互联网+ 文章
除了孤独感,「社交产品」的这些相关概念你也要理解

除了孤独感,「社交产品」的这些相关概念你也要理解

然后,我们再来思考:下一个社交,该如何做?

下一个社交该如何做?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绝大多数人都是害怕孤独的。在群居的过程中,我们渴望交流自己的价值观,追求一个群体的共性,期盼得到一种认同,有时甚至放弃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

我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孤独,怕由孤独感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个产品都想社交化的原因,可这其中是否充满了大量的伪需求?同时下一个社交该如何去做呢?


什么是社交?

我认为社交最核心的体现就是时间——或是侵占,或是释放。而时间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精准匹配”。

精准匹配到自己“臭味相投”的人,如微信:聊天每天侵占着我们的时间;

精准匹配到自己目标,如百合网:找到目标即释放使用的时间。


社交三要素

关系链、信息、互动。

所谓社交的本质就是沟通: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关系链),传递自己的想法(信息),不断碰撞(互动),来达到某一种目的。

一个好的社交产品必然是将这三点做到了恰到好处。


关系链

本文一开始就说到社交的核心价值是“精准匹配”,匹配的目的是什么——产生关系链。

通过将陌生人转为熟人(如:陌陌,脉脉等等),或者拉原有的熟人进行社交(如:微信等等),不断的沉淀出熟人关系链,才能更好的持续价值输出。

一旦用户在一个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可靠关系网,用户流失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也是IM即时通讯为什么微信一家独大的原因)。那么平台建立这种关系链的方法是什么?

1、通讯录:平台直接导入通讯录,可以从一开始就建立用户对于产品的一种信任感,毕竟自己有熟悉的人在这里。往往这样的平台建立的关系更加牢靠,用户所花费的成本也较低,沉淀关系链的速度更快,也更不容易流失。

2、推荐/发现:基于平台本身就有的资源,让陌生用户进来之后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需求点,避免10秒钟的流失情况(当用户10秒内找不到想要的内容,即会放弃该平台)。往往这样的平台社交化偏弱,信息也不是及时的,能不能留住客户完全看内容的产出价值,或者功能是否能够符合用户的心里预期。


信息

信息是关系链之后的价值展现,用户在关系链中能否通过信息来解决自己的需求点,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不管什么内容,工具有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且价值是不断跟进输出的,那么这个平台才不会在无效信息中被死去。(pv,uv,停留时间,次日打开率等等,就是信息价值对用户活跃的一种数据体现)


互动

创造信息的动作就是互动。任何产品最终都是需要盈利变现的,而这些都是和活跃度正相关。

只有当关系链是活的,用户才愿意在平台去交互产生信息,用户才会相信这个平台是有意义的。

互动又分为:

站内互动——寻找平台解决自己需求的痛点(这也是用户一开始会选择某个平台的原因);

站外互动——分享,当用户感觉某个平台确确实实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将会带来更多熟人关系链,从而带来更多的信息输出。


下一个社交产品的切入方向

1、地区社交

人的圈子往往是狭窄的,因为世界太大了,所以大多情况下,熟人社交都来自于自己周边的地区,而距离偏远的地区由陌生人转为熟人较为困难,那么是不是可以有这个社交呢?答案是肯定的。

人总是向往了解未知的世界的,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来输出自己的认同感。目前在做的如蚂蜂窝自由行,通过分享自己的地区旅游感想,来完成共同兴趣的人的集聚

2、链接线下场景社交

支付宝团队一直在努力将支付宝产生社交,分享自己线下消费,生活的一些信息。包括750分某某日记、蚂蚁森林、养鸡等等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成效。然而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特别是AR即将爆棚的时代,不断丰富的线下使用场景是这一类产品社交化的最根本的途径。

3、更具年轻化的社交

在70/80后慢慢退出这个网络潮流的年代,90/00后的崛起,这一群年轻人思想更奇特,更需要社会认同感。如何去迎合这一群人,成为下一个风暴口。如腾讯即将推出的QIM,集合了目前市面上最火的微信(聊天功能),阅读即焚(隐私功能),抖音(潮流)等等功能。


总结

无论是做社交+游戏、社交+内容、社交工具+社区、社交+工具、还是做社交+电商,只有能够持续有效的价值输出,平台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81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