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改变,可能折射出的三层产品逻辑。
微信最新版本v6.5.12中,有一个交互设计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微信设计产品的逻辑变化。
先来看看这个具体的交互设计(可以拿起你的手机试试):
1、进入微信后,选择第二个tab“通讯录”;
2、选择某一个联系人,进入个人“详细资料”页面;
3、点击下方绿色按钮“发消息”,进入聊天页面;
4、点击左上角的“返回”按钮。
点击这个按钮后,返回的页面在新老版本中对应有所不同:
·在最新的微信版本中,回到的是“详细资料”页面,也就是从哪里进就回到哪里;
·在微信之前的版本中,回到的是第一个tab“微信”所在的聊天消息列表。
这种差异,在普通用户使用过程中可能感受不是很明显,作为一个产品人,我很好奇这其中产品逻辑的变化。针对这一交互方式的变化,我分析可能有以下三层考虑。
一、产品思维与用户场景
这个交互逻辑的关键点,在于最后点击左上角按钮后,返回的目的页面是哪个。老版本的设计(回到聊天消息列表)存在了很长的时间,我想设计的初衷,是基于产品思维和用户场景的考虑。
试想一下,用户通过微信通讯录找到某一个联系人,并点击进入开始聊天,聊天时间可长可短。假如用户聊了一二十分钟,要离开或返回进入其他模块,最有可能去哪里?是再找一个人接着聊,看看其他的消息通知,还是看看公众号文章缓解一下社交疲惫?
老版本中的设计,可能考虑的就是这个因素。而在最新版本中,这个交互设计改成了“从哪儿进就回到哪儿”。这可能更符合我们的惯性思维,就像每天上下班都走固定路线一样。
基于上述考虑,这个交互设计被修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微信产品逻辑在不同阶段的进化。
二、数据验证产品假设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基于数据的产品假设验证。可能微信的产品经理对这个设计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于是,通过在产品中设置数据埋点,将用户在这个交互路径上的所有动作,都通过数据记录下来,并且通过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用户通过这个“返回”动作去向的目的页面,并不是之前假设的聊天消息列表,而是第三个tab“发现”、再找一个人看“详细资料”、或者直接退出微信。
这种假设只是个人猜测。通过数据验证前期的人为假设,是不断优化产品的一种好方法。典型的AB测试,或者灰度测试,都是通过数据验证产品设计的方法。
三、用户反馈驱动产品优化
第三种可能,是基于用户反馈驱动的产品优化。
做过产品的同学都知道,站在设计视角思考,和用户角度思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角度。设计视角是一种逻辑推理驱动的思维方式,用户视角是一种使用场景和心理行为驱动的思维方式。
微信老版本中的这个交互逻辑存在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期间陆陆续续可能收到过很多用户的反馈。基于类似的用户反馈,最终让微信的产品经理们把这个交互设计调整为最自然的“从哪进就回到哪里”。
在产品设计中,兼具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无疑是产品经理的必备。在考虑和决策不同的设计方案时,尽可能的从普遍用户群体的角度去考虑,没有绝对好的设计,也没有绝对不好的设计。取决于产品的普遍用户群固有的使用习惯,而这里面大都是基于人性习惯的考虑,例如惯性思维。
产品是解决绝大多数用户群体的需求,一个设计本身可能特别优秀,但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问题而忽略了普遍群体,就不是一个好设计了。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