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1 倡导无纸化办公,提高公办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使用计算机,用 office 办公软件对文字、表格等进行录入与编排,可减少纸张的浪费,同时又便于日后的文件查找与再次使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对外发布的公文、公告、通知等通过电子邮件传递到各自工作人员的电脑上,既省时又避免了消息传达不到位的尴尬;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借助互联网,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上传,实现高效高清的远程会议,不仅能增加双方对会议内容的理解而且能缩减办公成本,提高管理成效。2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减少人力消耗种—繁—养—产—销,即农作物(动物)的选种,种植(繁殖),生长,农作物(动物)的加工,农产品的销售,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始终。 如何抓好这一生产链,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将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力的消耗,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还能加快地区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减少资源的浪费。采用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对农业生产如: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播种等进行控制,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利用 Excel 所具有的优秀函数与电子表格计算功能,并结合相关软件,可以较精确的计算出动物的饲料配方;使用计算机编制家畜选种指数软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 徐夕水等 2005 年编制了蛋鸡的选种指数软件,只要在软件中输入蛋鸡的成年体重、蛋重、开产日龄、产蛋数四个形状的数值即可确定性状的优劣排序, 为蛋鸡选种提供了便利。 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相关的涉农网站上,如:三农网、农业信息网等网站了解各种农产品的供需价格及专家预测分析,可以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自我宣传,同时把农产品的详细目录、产品规格、照片以及生产的安全性发布到网上,可以节约营销成本。3 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提升精神文明水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发展而不断增强。 改善农民精神生活,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充实农民的休闲时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很长时间以来,在我国农村,电视、广播是作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计算机等先进通讯工具也逐步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 除了用计算机上网聊天、购物、修改照片、播放热门影视剧外,还可以实现村务工作的现代化。 通过在计算机上装入南广卡,可以足不出村实时收看农业养殖技术与知识讲座,这是目前我省大多数乡镇采用的方式。 “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然而,实施效果不佳,不少地方出现了“乡里乡亲、街坊邻居”非法占用的问题,使得“农家书屋”形如虚设。 因此,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乃是当务之急。 使用计算机编制图书管理软件并与条码扫描技术相结合,给每本图书按上“身份证”,这样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各个图书的信息和图书的存量,便于“农家书屋”的规范化管理。4 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破旧不堪的村道,露天的厕所,浑浊的饮用水,随意堆放的垃圾,散散落落的违章建筑,这是人们在大多数村庄常见到的现象。 村容的不整洁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何改善村容村貌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使用计算机进行村庄的调整规划,可以形成合理的村庄规模和空间布局,使分散的村庄走向集中。 管驰明等 2008 年用 SPSS 和 Mapinfo 软件将江阴市的 316 个村作为样本,对总人口、工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指标进行了分析,为村庄调整规划提供了依据。 创建村级网站,将本地区的特色农业、传统文化在网络上宣传,可以提高外界对本村的知晓度,为招商引资打下基础。
计算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1 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不到位 ,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国家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实施效果并不显着。 常常存在“上面给钱就做,没钱就不做”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推进。 乡级网络的安装,存在选择范围小、收费昂贵的问题。2 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我国大多数农村普遍存在领导班子结构单一,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的问题。 从 2008 年我省开始招聘 “大学生村官”以来,这一问题得到了缓解,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仍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比如说:远程教育系统的调试,村级网站的制作,专业软件的使用等等。3 群众对新事物的领悟能力差,信息观念淡薄2010 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 , 截至2010 年 12 月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 50%,而在农村地区仅为 18.5%。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一到农闲,农民就聚众赌博,使得正面的信息交流得不到满足。 其次,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新事物的领悟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较低。
计算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展望计算机的应用能够给日常办公、农业发展、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实惠和便利。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新技术更新换代的进程逐渐缩短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进一步的推动力,具体表现在:1 实现电子农务,动动鼠标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让拿锄头的农民拿起鼠标,加强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实现户户拥有电脑并接入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购买相关农业项目和家庭用品;建立社区信息接入站点,进入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实现自助查询与缴费等功能;在农业的生产、销售、运输以及其他配套体系上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现与全球大市场的同步对接,在农业产业中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在农产品包装和运销中逐步实现品牌化、国际化。2 多种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三网”技术,同时融入“3C”和“三电”技术,通过“三网”技术实现农业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通过“3C”技术实现网络数据的对接,通过“三电”技术实现数据发布的准确、及时、到位的信号传递。 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村市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彻底转变。
结束语
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 因此,只有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总目标。
新农村构建计算机应用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