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人事猎头 文章
谁说绩效管理已死?

成果主义”不是“绩效主义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原刊登在日本的《文艺春天》,写于2004年,那时索尼事业还蒸蒸日上。索尼真正进入衰落期是2008年,那年才出现亏损,2004年就得出了结论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这个从逻辑上解释不太清楚。原文章是用“成果主义”,“成果主义”和“绩效主义”根本不是一回事。“成果主义”就是结果导向,只论结果不论过程。IBM高管陈果甚至认为索尼前CEO斯金格砍掉了天外伺郎负责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典型的美式管理方法),天外伺郎一怒之下在一本文艺杂志上写了篇文章吐槽,没想到被国内管理界如获至宝。

  索尼没有将失败归结为“绩效主义”

  说“绩效主义”使员工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创新和团体活力值得商榷。看待索尼衰落问题,我们也要到其它佐证。索尼前CEO斯金格说:“乔布斯想到了,索尼也想到了,但是索尼没有付出实践,因为做音乐的CEO不希望看到CD消失。”像索尼这样的大型公司如果完全不用绩效体系,仅仅依赖员工完全基于内部动力而行动的所谓激情,索尼会死的更快。索尼真正问题是在绩效主义实施前已经埋下了种子,像大多数由盛而衰的伟大公司所共同遭遇的,比如成功导致的对创新的漠视甚至抵制。我们看一下死掉的公司,都会体现在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对于客户的傲慢;第二,内部机制的衰退。这两个才是根本的原因。绩效管理工具不会把伟大的索尼给毁掉。索尼自己内部的评价也没有将失败归结为绩效主义。

  华为曾去KPI化

  华为也曾是去KPI化,而且长达10年。从1987年到1996年,华为没有考核,甚至连考勤也是没有。华为真正考核是1995年12月,那个时候华为才第一次知道考核的理念。现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都做互联网的人在说,一个互联网公司几十人需要什么KPI。一旦管理几万人,十几万人,你看需要不需要。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所使用的管理工具是有差异的,这个和互联网思维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华为绩效管理的演进历程:去KPI化(87年-96年/裸化)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48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