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为什么过于频繁地调整投资组合并不会带来良好的回报

 从买入之后置之不理——买入共同基金后数十年置之不理,到大惊小怪——每时每刻盯着自己的投资组合,准备在每次涨跌中买卖筹码,投资者的行为可谓形形色色。

  但是,有没有一条“中庸之道”,能让投资者在看到切实的投资回报时起而行动,同时又能避免事与愿违的忙忙碌碌呢?安德·B.亚伯(Andrew B. Abel)谈到,常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恰到好处”的地带一定存在,但理论家确定这个地带却颇费周折。“那是个数学噩梦。”他谈到。

  现在,亚伯与两位同事——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凯洛格商学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金融学教授贾尼斯·C.艾伯利(Janice C. Eberly),和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布斯商学院(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的金融学教授斯塔夫罗斯·潘纳吉斯(Stavros Panageas)——认为,他们的探求已经接近了答案。他们发现,在一个会发生在现实世界的假设案例中,一位投资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投资组合置之不理,比如说一个月的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这位投资者时间的价值、经纪佣金以及资产发生买卖时的其他交易成本等因素。他们的这项研究记述在题为《依据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无视股票市场的最优选择》(Optimal Inattention to the Stock Market with Information Costs and Transactions Costs)的论文中。

  投资者可以将这一研究结论应用于自己经常遇到的问题上,比如:应该如何把握随着价格的波动买卖某个证券的频度;当一个投资组合偏离最初设定的股票、债券和现金构成比例时,应该如何把握重新平衡投资组合的频度等。研究者总结说,如果调整一个投资组合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过高,那么,等到市场条件使做出调整确实有价值时,进行调整就能获得良好的回报。表面看来,如果调整的成本非常低,那么更频繁地调整投资组合,也就是根据更小的市场变化进行微调,就能获得良好的回报。可事实上,研究者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即便当交易成本很低的时候,根据间隔时间非常长的时间表操作也是更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大惊小怪、过于频繁地操作反倒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即使交易成本很低。

  亚伯谈到,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公司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进行价格调整的过程。过于频繁地调价只能事与愿违。

  平等交换

  这项研究假设某位投资者拥有两个账户:第一个是投资账户,用来持有股票和证券,开立账户的目的是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值。第二个是个交易性存款账户,用来存储用于日常开销的现金。在每个“查看日”(observation date),这个投资者都会仔细查看两个账户,如有必要,他或她会卖出足够的资产,以便为满足日常开销提供现金,直到下一个查看日的到来。举例来说,一个退休的人可能每月都会卖出共同基金股票,用以偿付下月的账单。

  每一次查看都有成本,成本可根据这位投资者时间的价值,再加上交易佣金以及任何交易所需的其他费用来计算。一位每一分钟都再次查看某个投资组合的投资者,会根据证券价格的每个微小变化进行买卖操作,以便使投资组合的构成始终能精确保持最初设定的比例。这种高度关注的方式或许表明了投资者反应机敏的极限状态,但是,只有当这么做的成本基本为零时——也就是说,只有当操作没有交易成本,而且这位投资者的时间没有其他有价值的用途时——这样的操作方式才会带来回报。

  另一个极端情况是,一位投资者对其投资组合数年置之不理。举例来说,每10年才评估和重新调整一次投资组合的投资者,会错失调整其消费资金及持有的资产组合的机会,尽管他或她的投资账户持有的资产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因为他或她很少向交易性存款账户注入资金,所以,该账户的资金量就必须很大,必须从可以获得更高投资回报的投资账户中转移资金。

  介于两者之间的时间就是“最佳无视”期。逻辑告诉我们,投资者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越高,这个时期就应该越长。但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加精确的答案,亚伯和同事则用了数十页纸来计算。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4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0 人收藏了这篇文章
腾讯云数据库性能卓越稳定可靠,为您解决数据库运维难题
广告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