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互联网 互联网+ 文章
小众营销,就是现在!

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现象与趋势时,不难发现,世界的面貌似乎从未如此难以用统一的范式来描绘,人们的行为特征与消费习惯也从未如此难以预测。正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泰勒·科恩(TylerCowen)在《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中提出的:“全球化浪潮对文化的表面破坏带来的不是艺术之死,而是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化。”

  是的,我们真切确实地观测到了一个愈发多元化、部落化的社会,而在商业世界的诸多领域中,颠覆式的分裂与解体也正悄然发生,在今天供给趋向无限可能的时候,伴随着传媒业的碎片化,消费者的各类原始需求几乎都能得到及时满足,但由此派生的超细分需求也开始凸显。20年前营销专家唐·派柏斯(DonPeppers)与马莎·罗杰斯(MarthaRogers)呼唤的“一对一营销”真正能够变为现实,由此,小众营销(Micro-marketing)开始崛起。

  为什么是现在

  “小众营销”之所以在今天成为可能,与全球消费者受到以下几个层面发展趋势的影响相关:

  首先是“有闲阶级”的大量产生。社会学中有一本著名的经典书叫做《有闲阶级论》,里面描述了丰饶社会中消费形态的变异,在商品唾手可得的时候,商品的心理价值、形象属性已远远超过物理功能。社会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提出,当前的丰饶社会下消费者面临“选择大爆炸”,消费观念从功能消费演化至价值观消费,个体选择的权力与自由从未被如此释放;而选择的大爆炸使得人们的表达欲倍加激发,反向派生出更多选择空间。丰饶社会和有闲阶级使得消费者从“consumer”变成了“prosumer(参与生产的消费者)”。

  第二层效应是“长尾效应”。当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en)在2004年第一次提出“长尾”理论的时候,互联网仍处于PC时代,而安德森当时创造“长尾”的目的也是用来描述亚马逊、Netflix等所谓“长尾集合器”网站的商业模式的。长尾是尾部需求趋向无穷的加和。在互联网时代,长尾效应让厂家摆脱了货架供给瓶颈,小众需求由此聚合,从而产生供给与交易的可能。

  然而仅有长尾还不能构成小众营销,需要第三层效应的凸显,即“连接效应”:移动互联和PC互联最大的区别不是手段的移动,而是“人的互联”。移动互联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链接,因而能做到最大化地将碎片化的消费者行为、角色打通,如果说“旧长尾”只能通过打造长尾集合平台做到一定程度的纵向深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长尾”可以实现纵向深度和横向圈层的兼顾。新长尾不仅仅是一个个“小众”、“冷门”的集合器,更具备了互动沟通、深度挖掘甚至一对一定制的基础。

  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来源于“反馈经济”。小众营销之前并未形成营销策略的主流,很大一个原因是小众群体的需求难以洞察与测量,比如如何寻找小众群体、如何确保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解决小众群体的痛点。而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可以通过社群准确定位小众群体、与其进行深度对话挖掘需求,甚至可以用精益创业的MVP(最小可量化产品)的方式来验证小众群体的需求。

  移动互联时代反馈经济可以满足小众营销三大要素:“EAR”,分别是:深度(Efficiency),即可以深挖该利基市场的深度需求;敏捷(Agile),即企业要准备好大量的对话内容,在了解消费群的需求与新动向时快速做出反应;响应(Response),即在利基市场形成圈层文化,引导消费者对其共同认同的文化做出回应、引发共鸣、提高忠诚度。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313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