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百度用户体验部已经有190多名员工,而其他研究、开发、运营的人员同样也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一分子。孙云丰说,百度的用户体验是整个系统的事。正如百度遵循“简单”的企业文化,百度研究用户体验的核心原则便是“简单可量化”。
可用、易用、爱用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用户体验这个概念从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解释,百度对这个概念是怎么理解的? 孙云丰:我们对用户体验有自己的理解,概括来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可用、易用、爱用。
可用是指用户对产品核心价值的获得状况,易用是指用户获取核心价值过程中花费的代价,爱用是指用户对产品的情感偏好状态。例如在百度搜索,用户输入一个关键词,有没有获得他想要的结果,这是可用性的体现;搜索结果页上,关键词用醒目的暗红色来显示,使用户可以快速地定位信息,这是易用的体现;用户觉得百度简单可依赖,喜欢什么事都百度一下,这是爱用的体现。
这三个层次不是并列的。实际上,如果可用性没有解决,那么易用和爱用是无从谈起的。如果一个产品很难用,要阅读成堆的操作说明书才能上手,也很难让人产生美好的感觉。
在百度,可用相关的问题,主要是产品和技术团队负责;易用相关的问题,主要是用户体验和产品团队发挥主导作用;而爱用问题,用户体验和市场推广部门会发挥更多的影响。这里说一下用户体验部门。它也叫UX,主要负责图形图像设计(GUI),交互设计(UI)和用户行为研究(UER),是用户体验相关的核心团队之一,但不是对用户体验负责的唯一团队。
这样分解,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对用户体验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清晰,职责更明朗。实际上,百度用户产品部门有一句格言,叫做:“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意思是说,产品的每个环节,都会对用户体验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用户体验问题,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对用户体验效果通盘负责的,通常是所谓的产品经理。
CBR:中国企业都在谈用户体验,中国企业做好用户体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孙云丰:第一,公司领导人必须发自内心地重视用户体验。如果他不重视,下面人就没法干了。领导人的重视,会帮助企业形成一个重视用户体验的文化。在百度就是这样的。从李彦宏到一线员工,从用户产品部门到商业产品部门,大家在讨论产品问题的时候,都有相似的用户体验认知标准。这样一来,问题就比较好解决。
第二,光领导人重视还不够,用户体验相关的关键团队之间,有怎样的分工和协作机制,有怎样的团队互信氛围,是极端重要的。研发说这个很重要,要立刻做,产品说这个优先级不高,先放一放。矛盾冲突总是会有的,关键是怎样圆满地解决。
第三,用户体验改进是一个很技术的活儿,需要方法论,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纸上谈兵没用,指望一朝变天也没用。不同产品,不同行业,用户体验的关键点和模型都可能不同。比如搜索和SNS就差异巨大。很难一招鲜。
CBR:的确很多企业都会面临您说到的三个问题,尤其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感觉拿捏尺度较难。百度在这方面遭遇过哪些矛盾?如何化解?
孙云丰:对用户体验问题,CEO和产品经理的意见不一致,研发和产品的看法不一致,商业部门和用户部门的观点不一致。这种事情在百度也是常态。
要化解,首先是从文化和价值观上着手。我们叫“简单可依赖”。大家聚到一起,是来做事的,不是来抬杠和争权夺利的。每个人都会很平等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会藏着掖着,也不用担心被打击报复。这是基础,接下来才是方法。
借用一句名言,“除非你是上帝,否则请用数据说话”。这是化解矛盾冲突的杀手锏。大家目标是一致的,即便手段有分歧,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一摆事实和数据,就OK了。
大家在数据和事实面前是平等的。这方面李彦宏是楷模。他对产品体验的意见和建议,只是比较重要的参考,团队会相对重视。如果对老板的意见不认可,产品经理会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事实依据,不会盲从。这样的事情很正常。团队之间也是一样。在有分歧的时候,如果逻辑演绎不顶事,那就快速地上线实验。定好量化评价指标,两个方案都抽样测试一下,看数据反馈再下判断。实验成本越低,迭代速度越快,这种事情就越司空见惯。
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的冲突也很常见。很多网站页面上有大量广告在飘,或者砰的弹出某个带声音的视频,很影响用户体验,这个冲突很现实。百度比较幸运,因为它有相对理想的商业模式。商业推广如果相关性不好,那么转化率就低,客户就不买账,进而减少投入,于是营收反而降低。商业推广如果大量损害用户体验,导致用户用脚投票,市场份额下跌,那么商业收入也会降低。这使得商业部门和用户部门,能大体地站在同一个战壕里。此外,商业推广策略或者样式的改变,我们都会做实验。这个实验不仅看收入变化,也会看用户体验影响。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兄弟。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