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待遇已可有可无,"负责惠普公司新加坡及东南亚销售业务的执行董事Cheah Kean Huat(蔡建华)这样说道。因此,虽然该公司没有动手削减其主体福利措施,但已不再保留一些不合时宜的福利待遇。公司力求提供对企业和员工有实际价值的福利项目,如利润分红、公司贷款、教育津贴、住院医疗计划等。
象惠普新加坡公司那样先识时势的企业,正促使亚洲其他企业对福利待遇问题有全新的清醒认识。长期以来,企业不假思索地制定福利政策。别人给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要吸引人才,就比别人多给一些。给保障,给各种花哨待遇,并把这一切都固定下来。
比如说,香港许多有英国背景的老牌公司仍向职员提供超乎寻常的优厚福利。Corporate Resources Group(编者译:企业资源集团)北亚地区负责人Elaine Ng(吴爱玲)举了几个例子:"探亲旅费及津贴"、"极其丰厚的退休金远远超过香港劳工法的规定。"她说,这种待遇"现在已成掣肘之患。"
经济危机让企业看到了自身的愚蠢行径。企业没有能力这样一直提供既不为员工真正想要,也不是业务真正所需的待遇。
"以前的通行做法是根据市场行情提供待遇。至于是否符合企业战略,则大有疑问,"Watson Wyatt Philippines(编者译:华森威菲律宾公司)的Lynette Palma(帕马)和Maricor Cabading(加伯丁)说道。他们有数字为据。
去年,华森威公司调查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330家企业。在回复问卷的企业中,只有21%认为自己将薪酬规划与业务战略联系在一起。其余企业只是随大流,以求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帕马说:"企业现在已开始行动,以确保福利政策符合业务目标以及员工不断变化的需要。"
而员工的需要正从强调保障转向追求灵活,从与生活方式相关的花哨待遇转向跟工作相关联的便利优势,从固定奖金转向激励式奖金,特别是现金奖励。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