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在过去十年间实现的不断进阶和蓬勃发展,主要凭借的是企业家敏锐的商业触觉,成功找准了国内外宏观和行业机会。此外,企业家作为民企的精神领袖与直接受益者,其个人的高效执行力也推动着企业迅速成长。具体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既得益于宏观发展环境,也离不开内部因素:
●乘势而上:从经济环境看,中国经济整体上处于高速发展期,民营企业凭借着先发优势和大量释放的国内外需求,顺势而上。首先,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早期市场参与者较少,先行者具有先发优势,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较易取得成长机会。其次,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加入WTO后中国亦渐渐成为国际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内外需求强劲。
●产业机遇:许多民企敏锐地捕捉到某个特定行业的特定机遇,实现了资源有效兑换。一些行业有效利用了低成本生产要素,如制造、建筑等享有较低人工成本及原材料成本的传统行业;一些行业则充分利用了政策优惠,如房地产行业获得地方政府支持,部分制造业享有出口退税等优惠。
●制度优势:对比国企和外企,当规模处于一定范围内、业务复杂度不高且容错空间较大的时候,民企的灵活性和执行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因而具备了制度上的特殊优势:
—执行高效:相较于当时国企的僵化低效和外企注重风控、注重请示总部的操作模式,民企可以迅速落实指令。
—决策灵活:民营企业组织架构一般较为扁平,决策链条短。企业主个人决策灵活,且敢于承担风险,能够迅速找准供不应求或空白的高成长性领域。例如,大批民营保险公司抓住中国车险的巨大市场需求,迅速在全国各地复制网点扩张,同时充分利用电商网销等跨地域销售渠道,短短五六年就全面占据了市场。
—激励到位:企业利润与企业主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企业主的较强执行力带动企业发展,这与改革前的国企相比优势非常明显。
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民企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行业结构和规模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行业集中:从行业结构上看,民企在众多高科技、制造、服务等行业均占有重要地位,但多集中于享受低成本资源、劳动力等简单成本优势的机会型领域,如房地产、餐饮旅游、建筑、制造、批发零售等行业。不少民企集中的行业价值链较简单,民企整体在技术与资本匹配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尚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同时,尽管部分民企在酝酿业务多元化,但由于这些集中度高的行业与GDP增长相关性强,在宏观经济增速企稳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大”而不强:在短短几十年间,民营经济从零起步,发展到占GDP比重超过60%的经济力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从单个企业看,由于其发展历史比许多发达国家老牌企业要短得多,也不具备中国国企拥有的诸多非市场性优势,因此规模达到世界级的仍属凤毛麟角。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100家中国上榜企业中民营企业只有5家。同时,随着经济和竞争环境的迅速改变,民企过往的各种成功要素适用性已明显降低,单纯依赖过去的惯性思路和管理方法恐怕无法延续成功。
●“大蓝海”变“小红海”:一方面,随着国企改制后竞争力提升,以及民企与外企的政策环境逐渐放宽,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原先的大量市场空白已经被填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由高增长阶段步入平稳期,国内部分行业市场需求增速随之放缓;同时,金融危机后西方市场一蹶不振,国际需求也严重萎缩。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