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思考

 一、产融结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指两者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产融结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多数大型集团企业的战略选择。

  产融结合的本质在于企业通过产融结合,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构成一种包含金融机构的内部资本市场,从而对资本配置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企业集团外部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集团的收益和资本积累速度,最终形成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

  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加快了集团企业的财富聚集的速度,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企业的做大做强,最终促使整个社会财富实现快速的增长。所以,产融结合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当然,产融结合也对风险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产融结合风险的失控,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为了控制金融行业的风险,目前我国对金融资本向产业领域投资的有较大限制,而产业资本投资金融业则具有较广阔的操作空间。

  二、产融结合的经验借鉴

  国内多数大型企业集团均在加快进军金融业务步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融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内像海尔、华能、中海油、宝钢、国家电网、神华、中石油等集团企业是进军金融产业的代表,其中海尔是产融结合较为成功的企业之一。

  海尔进军金融行业的决定是在家电行业价格战的背景下做出的。90年代末期,家电企业普遍调低家电产品价格,导致业绩大幅下滑,往日辉煌的家电企业纷纷寻求突围的路径。在这种背景下,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开始借鉴学习GE的产融结合模式,将进军金融行业作为突围的战略方向之一。海尔最初的金融行业发展道路并不顺利。海尔最早有一家名为“海永亨”的城市信用社,由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1996年11月“海永亨”和青岛其它20家城市商业银行一起合并成立青岛市商业银行。90年代末期,海尔开始申请相关的金融牌照,都由于政策的限制,迟迟得不到批准,比如与美国纽约人寿的合资,海尔也申请了6年。

  经过多年的准备,海尔于2001年正式进军金融行业,张瑞敏首次向外界展示了海尔的三大战略之一便是构筑产融结合的跨国集团,通过投资金融业产生跨行业的协同效应。在这个阶段,海尔的金融产业发展路径具有机会准、布局全、效率高的特点。2001年7月,海尔通过分散股权安排实现对青岛商业银行的控股;2001年9月,在证券行业萧条时期参股长江证券;2001年12月,成立海尔保险代理公司;2002年9月,注资5亿元成立集团财务公司;2002年12月,与美国纽约人寿最终联袂成立合资寿险公司。前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拿到了信托、保险、证券、银行几乎所有金融牌照,搭建了完整的金融业构架。当然,快速的金融产业扩张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海尔也需要对产融结合的风险进行控制,金融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海尔最大的教训是鞍山信托的收购失败。由于海尔急于将鞍山信托纳入自己的金融版图当中,于2001年9月与鞍山市财政局签订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2001年11月签订正式收购协议,收购鞍山信托20%股权。但是,随着对鞍山信托的深入了解,海尔渐渐意识到参股鞍山信托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一方面,鞍山信托过高的债务已经远超过海尔最初的预期,相关中介机构透露,鞍山信托的不良资产高达5.8亿,这么高的债务海尔很难接受;另一方面,鞍山市财政局还想保留鞍山信托的经营控制权,这与海尔想把旗下的商业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代理)公司整合成一个自身可掌控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相违背,也与产融结合的目标相违背。最终,海尔选择退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463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