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工商管理硕士热潮依旧

 负责全球市场和亚洲业务的Dresdner Bank Group(编者译:德累斯顿银行集团)董事Leonard Fischer(费得利)说:“就象几年前人们高估亚洲的发展机会一样,现在人们正低估这些机会。曾使亚洲经济充满活力的某些根本力量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仍认为该地区有许多机会。”跟其它几家全球投资银行一样,德累斯顿银行也趁股价跌落之际,不失时机地在亚洲收购了一些企业。他补充说:“我们在亚洲比以前更加积极地招聘工商管理硕士。”英国电信公司(British Telecom)战略市场总监Richard Slogrove(史葛夫)负责与全亚洲的电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英国电信公司正准备收购韩国LG电信公司(LG Telecom)23.5%的股份,类似的联盟和收购行动近期可能陆续还会有几次。史葛夫的招聘经理Virginia Rothwell(罗丝蔚)虽然是属于伦敦总部的职员,却在悉尼附近工作,招收具备必要业务开发技能的工商管理硕士和经理人。巴斯夫公司(BASF)和Ahold(编者译:阿和德公司)等其它欧洲企业也都在谈判收购事宜。Interbrew(编者译:国际酿酒公司)正力图收购韩国Oriental Brewery(编者译:东方酿酒公司)50%的股份。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公司和宝洁(Procter & Gamble)等许多美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了收购行动。所有这些企业都在积极招聘工商管理硕士。

战略眼光看待危机

    许多企业虽然在削减成本,但对亚洲仍保持了长远的信心。 西方各大商学院都提倡积极地看待亚洲的潜力。在世界名列前茅的国际商学院,欧洲商业管理学院(INSEAD)的院长Antonio Borges(伯杰斯)也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待亚洲。1998年,他宣布将在新加坡开设分院。

    他指出,虽然亚洲目前正在金融危机中挣扎,但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仍将来自该地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失为亚洲经济复兴的强心剂。亚洲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该地区从未象现在那样对管理才能有如此大的需求。亚洲充满杰出人才,他们对商务的兴趣将与日俱增。

    剑桥大学(Cambridge)法官学院(Judge Institute)管理学教授George Yip(叶乔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Kulwant Singh(辛格)合著了一本新作The Asian Advantage(亚洲的优势)。该书从战略角度评述跨国公司如何参与到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国家中去。我们建议跨国公司以战略目光看待亚洲危机,不要犯许多企业所患的短视症。

    所谓“战略目光”就是要考虑企业全局、着眼于机会、关注竞争者、以顾客为中心、有长远打算。亚洲的某些地区比其它地区表现好,这种经济上的强弱之分可能将日渐扩大。叶教授称,他认为东南亚国家1999年仍将处于经济衰退期。在世纪之交,东南亚只有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才会表现出低速增长,而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一两年后只能刚刚迈出衰退。

    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特别是日本、香港特区和韩国,都不大可能摆脱这种走势。投资于稳健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似乎保持了繁荣。新加坡就是受益于这种繁荣形象的突出例子。伯杰斯院长说,欧洲商业管理学院考虑到电讯、交通、国际形象、生活质量、政治稳定和成本因素,考察了几处可能的选址后,最后决定在新加坡开设新的分院。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8万美元,属亚洲地区最高之列。南洋大学校长Choo Teck Min(朱德敏)评论说,许多招聘企业喜欢把亚洲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

    在西方投资者心目中,中国仍是潜力最大的国家。Emily Sun(孙艾丽)毕业于欧洲商业管理学院,现正帮助Eli Lilly(编者译:爱丽公司)在中国招聘人员。她说,她就是找不到足够质量合格的工商管理硕士来充实该公司的空缺职位。

需求平稳

    全世界对工商管理硕士的需求经过5年的迅猛增长后,在1998年下半年趋于平缓。虽然大多数亚洲国家失业率不断上升,但对工商管理硕士的需求却保持了平稳。与1997/98年度相比,需求没有增长。但是咨询和银行业向工商管理硕士提供的职位数量仍然是1994年的两倍。1998年,《工商管理硕士就业指南》对40所最佳商学院的就业指导官员作了调查,请他们说出对其毕业生的就业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趋势。只有6位职业指导官员承认,亚太地区对他们院校工商管理硕士的需求有所下降。16位指导官员报告说需求见涨。在1990年代,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已成为亚洲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招聘人员的基本资格。

    优秀的工商管理硕士为卓越管理树立了可靠的标准。英语是共同的学习语言。学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有意就职于国际性企业,随驻世界各国。不管是在美国、澳洲、英国还是新加坡工作,优秀的工商管理硕士都懂得基本的管理和财务原则,如股票价值、净现值和风险分析等,这些原则是国际性企业的日常管理工具。3年中咨询业聘用的工商管理硕士人数翻了一番,而工业部门的聘用人数增长了60%。1998年咨询行业为工商管理硕士提供的新职位比1994年增加了一倍多。按目前发展趋势,到2000年该数字还将翻番。

    老牌的战略咨询公司如安达信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Bain(编者译:贝恩公司)、博思公司(Booz Allen)、麦肯锡(McKinsey)、 Mercer Management Consulting(编者译:默瑟管理咨询公司)和Monitor(编者译:莫尼特公司)都报告说,从全球范围来看,自己的服务市场需求大增,因此对工商管理硕士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尽管1998年出现了混乱局面,银行业在亚洲的招聘人数却未受压减。银行业工商管理硕士招聘企业指数从1994年至今已经上升80%。工商管理硕士是花旗银行(Citibank)在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招聘人才的主要来源。ABN Amro Bank(编者译:ABN银行)与花旗银行争夺亚洲市场的霸主地位,前者也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作为最关键的职业入门资格。它的招聘政策是全球工商管理硕士需求市场的一个缩影。Tina Li(李迪娜)是台湾人,她在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目前在亚洲荷兰银行担任管理助理。亚洲的其它银行也群起效尤。汇丰银行(HSBC)近年来也加入竞相招聘一流工商管理硕士的企业行列。1998年,Rebecca Sharrock(夏萝柯)离开Goldman Sach(编者译:古曼公司)加盟汇丰银行,负责伦敦之外的全球工商管理硕士招聘工作。渣打银行多年来一直对工商管理硕士和他们索要的高薪心存疑虑,现在也已经承认需要在今后几年招聘更多工商管理硕士层次的人才。短期内暂停招聘工商管理硕士的主要是工业企业,尤其是亚洲的本地企业。1996年,韩国三星(Samsung)公司在汉城设立业务开发机构,所招聘的员工全都是欧美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但当韩国遭受货币危机时,该机构中止了运作。我们得知,三星公司可能在近年内重新招聘工商管理硕士,但目前尚未做打算。

并非生而平等

    工商管理硕士课程都各不相同。每个招聘企业各有自己偏爱的院校,频频招收它们的毕业生。过去七年中,《工商管理硕士就业指南》定期调查了招聘企业的喜好,以找出哪些国际院校为跨国企业输送的人才最多。

    1998年的《工商管理硕士就业指南》再次调查了全球1000多家招聘工商管理硕士的企业。(其中美国的国际企业约占37%,欧洲的国际企业约占40%,亚洲/澳大利亚企业约占8%,拉美企业约占8%。)。调查的目的是找出哪些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硕士最受国际用人企业的青睐。

    每个企业要按优先次序列出它们最近都从哪些国际院校中招聘过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另外我们还询问企业1998/99年度打算从哪些国家或地区招聘工商管理硕士。只有那些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区积极开展招聘活动的企业才可以被纳入调查结果,最终约有250家招聘企业入选。只在国内招聘的企业不在本此调查范围之内。

    如果院校被首先列入前5所大学或前30所大学,计分时对其得分分别予以加权。招聘企业给予某院校较高评价的次数越多,该院校的得分也就越高。自1991年我们开展这项调查以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企业对工商管理硕士院校的偏好不易发生改变。除非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否则短期的市场起落不足以让企业完全放弃招聘工商管理硕士。同样,企业也是历经多年才认准特定院校,个别优秀或差劲的毕业生不足以让其改弦易辙。因此,我们对招聘企业的调查结果被普遍认为是可靠的衡量标准。

热点西移

    1997年至1999年之间,工商管理硕士招聘企业调查结果有何重大变化?在美国,The Wharton School(编者译:沃顿商学院)与Harvard Business School(编者译:哈佛商学院)争夺美国大学榜首位置。尽管哈佛商学院注重案例的教学法仍受到许多招聘企业的批评,但由于采用新的课程结构,它在过去的一年中东山再起。沃顿商学院90年代风光鼎盛,至今仍称雄美国和亚洲。但在欧洲,它不如哈佛和另一些欧洲院校那么引人瞩目。调查发现,芝加哥大学仍稳居前列,而由沃顿工商管理硕士Tom Fernandez(费南德茨)负责就业服务的哥伦比亚大学排名升至第4位。美国院校中,招聘企业评分升幅最大的是Babson College(编者译:巴布松学院)。该学院的创业系倍受推崇,令人刮目相看,使其声名鹊起。Darden(编者译:达顿商学院)、 Emory(编者译:艾梅利大学)和Georgetown(编者译:乔治城大学)由于坚持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国际化方向,1998年也表现不凡。在招聘企业中得分下降的院校只有斯坦福大学(Stanford)和伯克莱加大(Berkeley)。它们大多受累于亚洲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商业活动锐减。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编者译: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1998年退出了最佳商学院之列。

    1998年欧洲是目前工商管理硕士最活跃的市场,本地区服务业的迅速成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招聘企业继续积极地招收人才,所涉及院校数量比往年大大增加。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和London Business School(编者译:伦敦商学院))的毕业生中,受聘于咨询公司的毕业生比例不断上升(两个学院都超过学员总数的1/3)。许多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由于招聘不到上述两院校的毕业生,失望之余只好另觅高明。这使欧洲其它院校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因为用人需求上升后,人们觉得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时候已经来到,申请入学的学生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欧洲Bocconi(编者译:博科尼商学院)、剑桥大学(Cambridge)、City(编者译:城市大学)、Cranfield(编者译:克兰菲德商学院)、Imperial(编者译:帝国学院)、IESE(编者译:国际管理研究生院)、Nijenrode(编者译:尼泽路学院)、Rotterdam(编者译:鹿特丹管理学院)、Stratholyde (编者译:斯垂凯得商学研究生院)和Warwick(编者译:沃尔威克大学)等院校再度表现良好。首次入选此次最佳商学院的有牛津大学(Oxford)的工商管理新课程和Bath University(编者译:巴斯大学)。

    亚太地区院校中本地区学员比例高,欧美学员很少。1998年,这些院校惨遭重挫。攻读澳大利亚院校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亚洲学员比例很高。虽然过去一年中,欧美院校人气旺盛依旧,澳大利亚的院校却今非昔比。就连AGSM(编者译:澳洲管理研究生院)和Melbourne University(编者译:墨尔本大学)等院校也陷入申请入学者减少的困境。它们必须扩大国际生源,从而降低对亚洲市场的依赖。从目前来看,似乎能保持良好的学员形象,从而能继续吸引招聘企业的亚洲院校有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有67%的国际学员,他们平均具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使得招聘企业对其学员兴趣不减。

    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院校也得益于进入这些市场的西方企业对管理的新要求。比如说印度,位于艾哈迈德巴德、班加罗尔和加尔各答的Indian Institutions(编者译:印度管理学院)报告说,今年仍有2万多人报名,竞争不到1000人的招生名额。Sara Price(普莱丝)是Deutsche Bank Group(编者译:德意志银行集团)的国际招聘经理,从1997年开始到印度管理学院进行校园招聘。1998年和1999年,她仍将拜访那所院校。这些院校的设施虽然不能与西方的大学相提并论,但其学员的优良素质却越来越受到认可。

    中国大陆在这方面仍是个例外,至今仍没有一所享有盛誉的工商管理硕士院校。唯一的例外是欧洲联盟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开办的中欧国际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该院校受到好评的原因在于欧洲一流的师资力量发挥着重要影响。随着中产阶层在中国的壮大,到海外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潜在需求和兴趣是极为巨大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105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