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成长的选择

 中国一些经济智囊将效仿日韩财阀的发展视为中国企业未来的模式,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却是善于灵活应变的中小企业军团。今天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这些中小企业是否还能依靠价格战与仿制取胜?

  《世界经理人》今年夏季开展的中小出口企业调研结果显示,40% 以上的企业将日本、美国及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其中,德国的发展模式更具参考价值。德国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见文章:隐形冠军 创新之道)认为,德国在欧洲取得行业领先地位的基石正是本国的中小企业及制造业。新加坡国立大学的O Connor 教授(见文章: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供应商的新挑战)在研究日益成熟的中国中小企业时,将这种见解作了进一步阐述。

  同一调研中,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理解客户需求,我曾听到国际买家表达,中国已不再是制造廉价产品的世界工厂 ,因此他们对中国供应商的期待也与以往不同。过去,买家会明确告诉供应商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买家希望看到制造商的设计理念、产品组合与概念。

  因此,洞悉买家询盘背后的真正需求(见文章:如何从客户询盘中掘金),是精准预测市场的关键。

  既然理解客户需求如此重要,那么,能力出色、训练有素的外贸经理人就是出口企业求之不得的人才。《世界经理人》近期在测试一个由美国权威大学提供的出口营销在线课程,价格不到1,000 元人/民币。但企业主们仍然犹豫不决,因为担心员工完成培训后到竞争对手那里另谋高就;然而,他们却愿意为完成培训的人才支付远高于现在的薪酬。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企业主精明务实。过去,他们对地缘政治学、宏观经济学等抽象理论不感兴趣。但是如今,这种情况需要转变。思想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见文章:企业家要不要关心政治?)认为地缘政治学与宏观经济学绝对不可忽视,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不谋而合。

“卷首语”集萃:

· 丑闻or口碑,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品牌?

· 什么让我们坚持了13年?

· 相互怀疑加剧外贸危机

· 信息化的“勇敢新世界”,谁能看清?

· 被误译的“创客运动”

· 成功的前提是先学会做梦

· 从0到1,你会吗?

· 痛点才重要

· “土老板”的好奇心

· 够“软”才有未来

· 痛则思变

· 新常态下的管理实践

· 中国制造新征程

· 构建软实力:创新、教育和创造力

· 致新生代

· 无形胜有形

· 点亮创新之光

· 关键时刻,现在开始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328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