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诚信为本四大恒

 乔致庸弃儒从商,一手打造如此庞大的乔家“商业帝国”,最根本秘密就是“诚信”。其实,经商要“诚信为本”并非秘密,或者说是“公开的秘密”。然而,要真正做到“诚信”,却并不容易。油贵粥贱,众人周知,所以当时不少商人想方设法将小米粥的汤汁用搅拌法掺入油中,顾客一时也看不出,商家赚得满盆满钵。但乔致庸却不为所动,坚持货真价实,“复字号”油中绝不掺粥。一时虽然赚钱不多,但久而久之,顾客都知道谁家油好,自然顾客盈门。短斤缺两,也是当时商家常用的赚昧心钱的手段,只要一两家商店这样做在短期内不受惩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竞相效尤,一时成为风气。但乔致庸还是不为所动,不仅足斤足两,反而“倒行逆施”,要求“复字号”卖出的面粉,每一斤要多称一两。这样一来,顾客都买“复字号”面粉,其他一些商号反被挤垮。电视剧《乔家大院》有每块一斤的茶砖实重一斤一两的情节,不知是确有其事还是由此而来。反正因为讲诚信,乔家的商业才越做越大,也才有“货币资本”与“信誉资本”开“票号”。经商卖货要讲诚信,从事“票号”这种“以钱换钱”的金融业,诚信更加重要。

  其实,再往前说,大约产生于明代嘉靖年间以存取、放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银号”(也称钱庄),要比票号产生得早得多。明、清北京一直是都城,长期是政治中心,商业也十分繁荣,因此银号业非常发达。

  存取款、放贷款这种金融业本质上是主客双方彼此的“信任”或“信用”。唯其如此,金融业又给不讲信用的商家提供了“赚大钱”(其实叫“骗大钱”更准确)的机会。一些钱庄银号经不起巨大的利益诱惑,欺诈骗钱之事时有发生。为此,清政府对经营钱铺的商人原则上曾提出“五家互出保结”的要求,以防奸商“关铺潜逃”。当时京城主要是为外省暂居京城的行旅客商之需而编纂的《都门纪略》就提醒说:“京师钱铺,时常关闭。客商换钱,无论钱铺在大街小巷与门面大小、字号新旧,必须打听钱铺虚实。不然,今晚换银,明日闭门逃走,所开钱帖,尽成废纸。”

  然而,在这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金融业竞争中,“恒和”、“恒利”、“恒源”、“恒裕”这“四大恒”却是赫赫有名的上百年老店,被称为“都中钱肆巨擘”。据《旧京琐记》记载,银号首推这四家,谓之“四大恒”,“居人行使银票以此为体面。”“官府来往存款及九城富户显宦放款多依之。市民也以握有‘四恒票’为荣。时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 ’、腰缠‘四大恒’之说。”“四大恒”开出的银票成了京城最受欢迎、最体面的“硬通货”。从近人齐如山《北平怀旧》中记载的一段史实,便可略窥一斑。“同治末年,四恒之一的恒和银号关了门歇业了,但它有许多银票在外边流通着,一时收不回来。彼时没有报纸,无处登广告,只有用梅红纸半张,印明该号已歇业,所有银票,请去兑现等字样,在大道及各城镇中贴出,俾人周知。然仍有许多票子,未能回来,但为信用必须候人来兑,等了一年多,还有许多未回,不得已在四牌楼西边路北,租了一间门面房,挂上了一个钱幌子,不做生意,专等候人来兑现。如此者等了二十年,光绪庚子才关门。”同治末年是19世纪70年代中期,光绪庚子是1900年,等了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直到“义和团”进京、“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京城大乱、遇到这种“不可抗拒外力”时才关门走人!笔者工作单位紧邻东四牌楼附近,现在每每路过这里,不免遐想那间为兑现租了二十多年的“门面房”究竟是在这里还是那里,现在,可还有如此“信用”近“痴”的商家?丧失已久的诚信之魂,还招得回来吗?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179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