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中国式检查

总的来说,各公司和它们雇来评估中国采购的咨询机构都认为,这些带有风险的召回是值得的。“如果你在采购中管理和控制好质量并为此投资,收益将是非常可观的。”Genlyte Group副总裁兼CFO比尔·佛克(Bill Ferko)说。这家总部在路易斯韦尔的照明灯具和控制系统制造商向中国的20多家工厂采购零部件、配件和成品,2006年收入为15亿美元。

  早在80年代,一些外国厂商就因将制造放在中国而节省了大量成本,但当中国工厂的恶劣工作条件被曝光后却激起了极大的公愤。以此为鉴,包括Genlyte在内的许多厂商加强了其在中国采购的质量控制:从为潜在供应商提供书面产品质量和安全规范要求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估开始;接着由自己或聘用的工程师进行质量保证检查;最后在进口装载码头进行产品的终审。其中还要排查知识产权保护和恶劣的劳工条件等其他众多潜在问题。

  但是质量控制并非万无一失。例如美泰,它不仅有质量控制,而且已与这家生产表漆含铅量超标玩具的中国分公司合作了15年。“他们了解我们的规章,了解我们的项目,但还是出了问题。”美泰CEO罗伯特·A·艾科特(Robert A. Eckert)8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体系问题

  大批美国公司把目光投向中国并不奇怪:因为中国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已经生产出了接近一万亿美元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样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在美国是非法的。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提供的数据:一般一位美国或西欧工人的劳动力成本是每小时15到30美元;而中国工人只需不到一美元。

  即便中国工资未来五年内每年将上涨15%而美国只上涨3%到4%,中国工人平均每小时工资也不到两美元,而美国却要18到36美元。那算上汇率的影响呢?BCG认为哪怕人民币兑美元再增值四倍,中国工人的工资也只有美国的一半。这样看来,中国产品最近几年在美国消费品进口比例中占据40%,接近每年2500亿美元,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在整个供应链上,中国的竞争力在于价格,而不是质量、安全或知识产权。”《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的作者乔治敦大学麦克多诺商学院教授皮亚特·瑞沃里(Pietra Rivoli)说。“期待中国政府为进口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她说,“即使果真存在的话,这里的安全检查网络也太少了。”

  例如,中国没有CPSC这类组织。政府虽然承诺会加强监管和检查并对产品不达标厂商加大处罚力度,但也同时声称最近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被国外媒体夸大报道了。

  “政府官员不愿承认体系存在问题,因为这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瑞沃里补充道。不过她认为最近的召回“不是单独的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体系问题”。

  最近一次由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行的全国范围的食品、药品和消费品调查的结果,正支持了瑞沃里的观点。调查显示:20%的产品是不达标或被污染的。例如超过2.3万件低质或假冒伪劣产品被曝光,并导致180家食品制造厂关闭。调查结果也往往是令人震惊的:面包里含有50%的纸浆,猪被强灌废水增膘,猪油由阴沟污水制造。

  这些被揭发的令人作呕的案件让人们对中国低劳动力成本的关注发生转移。“公司必须改变它们全部仰仗中国采购的策略,”Retail Systems Research的管理合伙人保拉·罗森布勒姆( Paula Rosenblum)坚持说,“持续和愈加地依赖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基地,必将是个错误。”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7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