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破坏性天才的何去何从

  每个企业家都愿意有这样一群人为他工作,比如,具有像易趣企业首席执行官梅格怀特曼(Meg Whiteman)一样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具有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那样指引整个行业的变化的能力,或者具有斯科特贝伯瑞(Scott Bedbury)那种为星巴克以及耐克建立强大的品牌的强大能力,或者具有像宝洁企业首席营销官吉姆斯登戈尔(Jim Stengel)那样的效率。这些堪称为“天才”的人物都在人类商业进程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但是老板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明星员工、管理天才的管理对任何企业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稍有不慎,明星员工甚至会成为老板们的噩梦。

  事实上,在企业的起步阶段,企业家需要天才的智慧火花或者卓越的管理能力,中小企业普遍建立的是一种互动适应的人才观,互相迁就,而且在发展阶段,目标出现分歧,摩擦与矛盾出现,天才的不足会逐渐凸显。

  第一种:被动破坏天才——1+n的诸葛亮式天才

  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当他去世后,蜀国无才。究其原因,除了治国征战外,在人员培养选拔上考虑很多,力图使西蜀出现贤人汇聚的局面,史料记载:诸葛亮也曾提拔过庞统、蒋琬、杨洪等人员,但却没能培养出一名继承自己事业的接班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徙,诸葛亮的求全责备、查之密、待之严,要求人皆完人,对于一些有特长的人才因小弃大,虽收录,而不固任之,形成“1+n”的局面。同时,诸葛亮出将入相,内政军戎“事必躬行”,“罚二十以上必亲理”,这种做法一导致自己“食少事烦”,二不利于接班的培养,越俎代庖,更影响后任执政者,最终导致了蜀国后继无人。

  企业在建立的初期,依仗一些具有奇才的员工开创了很好的局面,但是并不代表企业只是某个奇才的个人舞台,在一定阶段,这位天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他需要的只是一队听话的好士兵。但是企业逐步发展,一个人不足以撑起整个局面,如果继续使用这样的天才,只会让企业对个人的依赖性增强,一旦战略判断失误或者天才被动离去,剩下的人就会像无头苍蝇般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天才的破坏性并非主观意愿,而是被动式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22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