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企业控制和管理运营的独特组织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在整个人类商业文明的历史维度中,都是非常悠久而普遍的。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依然考验着所有家族企业传承发展的永续经营之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变革正在给家族企业家们带来新的挑战。
互动话题:家族企业如何搞定制度化管理,扶“创二代”上马?
家族企业最重要的特征无疑是其所有权结构,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据李新春教授的研究,中国民营企业中80%以上可以归类为家族企业。“从最小的夫妻店,到几百亿上千亿的企业集团,都可以是家族企业。”李新春说到,“这与行业特点有关,像一些房地产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制造业企业也有几百上千亿规模的。同时,除了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外,家族企业涉及到几乎所有行业。整体而言,家族企业更多涉及的还是民生性、竞争性比较激烈的行业,典型的如加工出口贸易等。”
随着风险投资、上市等现代投融资和股权安排的方式逐渐被中国企业接受,中国家族企业的股权形态也逐渐转向股权分散化。“现在家族企业的形态非常多样。既有夫妻孩子家人来控制股权,也有不少引入外部投资者,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权结构分散化。越大的公司,吸引的投资者越多。但整体来看,家族还是牢牢把握着控制权。这在东南亚华人企业中都非常典型。”李新春教授指出。
虽然我们非常看重从股权结构方面来考察家族企业,但李新春教授认为,企业不能简单看股权和规模。理论上我们更应该多看制度和管理方式。从制度上看,即便有家族成员在,如果企业更多是通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公平雇佣、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这样的企业我们也认为是非家族企业。但即使是上市公司,由家族来控制和管理,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依然是家族企业。
公司治理短板
谈到家族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方式,许多人第一印象都是家长式统治和裙带关系。“的确是这样。我们老讲国企的治理结构不好,其实民企的治理结构问题更大。”李新春教授表示,从家族企业本身来看,其发展中存在着内生性的问题。首先是家族内部的裙带主义,存在任人唯亲现象,企业被看成是私人领地,一个人说了算,想给谁什么职位、年薪多少,都不透明,不是按照素质和能力来分配资源。“裙带关系、封闭带来的问题是很难去解决的,外部的资源、外部的投资、好的职业经理人,很难进得去。在小规模、新创阶段,这个制度或许可以持续下去,但成千上万人的时候怎么办?到那个时候问题就容易显现出来了。”
“代沟”亟需弥补
当下家族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创业者一代和家族二代之间的“代沟”。“两代企业家在价值观、人生阅历、经营理念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代企业家大多在八九十年代创业,那时候国内的市场环境还很不完善,大都靠机遇、关系、胆子大。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但社会阅历很丰富。”李新春教授指出,“而二代,大部分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很多人甚至是从国外拿到的学位。现代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他们的价值体系中。这样两代人对战略问题的认识,对战略方向的把握,包括做事情的态度都不一样。一代靠吃苦,靠努力,二代更多靠创新,靠现代技术,靠管理,来完成接下来的传承发展。”
一代和二代在经验、管理理念等各个方面的诸多不同,导致很多家族企业接班失败。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这样的“大败局”。“一代企业家的成功靠关系、靠胆量,这些社会网络不那么容易交接过来,因为得到人家认可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而且现在商业环境在不断变化,产业结构在急剧调整,仅仅依靠‘老一套’已经不行了。”李新春教授评论说。
家族传承恰逢产业巨变期
这就引出了中国家族企业目前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家族交接班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在时间上重叠。“产业结构调整和交接班叠加在一起,给家族企业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西方企业为什么做的很好,不仅因为他们有一整套的交接班制度,而且西方的产业结构往往比较稳定,企业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环境中进行交接班。但在中国不是,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产业环境变化很快,这些因素凑到一起,造成了交接难度加大。”李新春分析指出。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家族企业家进入交接班高峰,中国的家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
定义这个“关键时期”底色的是极速变化的产业结构和“新经济”的快速涌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增速逐年下滑,同时自新千年以来中国长期的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使得以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业的众多企业面临内外挤压的窘境。“一代企业家所从事的产业结构,更多是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技术含量不高,很难持续下去。”李新春教授评价道。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经济”的兴起,同样以“革|命”之势冲击着传统企业。在各种富豪排行榜上,曾经有很多是做房地产、矿产煤炭、养殖快消等传统行业起家,而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成为榜单上的明星。互联网作为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正在重塑几乎所有行业。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