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它风光不再。中国裁员风波还未结束:南京地区裁员还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备案当中;而在北京,有4位员工的劳动争议案正在审理。
摩托罗拉为何由盛至衰?它标榜的“人性化”为何渐渐消失?记者对数十位在职和离职员工进行了深入采访。
美国起家 书呆子让MOTO响彻世界
很少有人知道,摩托罗拉是靠制造汽车收音机起家的。1928年,保罗˙高尔文在美国芝加哥创建高尔文制造公司,产品使用“Motorola”商标。
成就这家小企业的是保罗对员工的尊重、包容。上个世纪40年代初,他把丹尼尔˙诺布尔请到公司。后者是个“书呆子工程师”——秃头、沉默寡言,永远一丝不苟地系着蝴蝶结,对价格和利润的考虑极不耐烦。
他受到排挤,被人找借口开除。保罗听闻大怒,将诺布尔请回来并许以高薪,他对下属说:“如果公司垮了,最后离开的两个人才是诺布尔和我!”
诺布尔不负众望。他创建的通信部门为美军开发出的世界上第一个手持对讲机,成为二战最重要的通信设备,“Motorola”从此响彻世界。
二战后,高尔文制造公司更名为摩托罗拉公司,转向民用领域,1955年发明世界上第一部寻呼机,1984年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将人类带入手机通信时代。
保罗˙高尔文的儿子罗伯特˙高尔文1964年成为CEO。后者的领导风格有更浓烈的人性化色彩,他为摩托罗拉树立了两条准则:“保持高尚操守,对人永远尊重”。
如果一个人在摩托罗拉工作10年以上,没有罗伯特的批准不能被解雇。从那时起,摩托罗拉自豪地把公司称为“大家庭”。
进入中国 能分福利房 被称“洋国企”
1992年,摩托罗拉进入中国,之后陆续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成立子公司。高尔文家族的企业文化理念也随之而来。“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这句寻呼机的广告语让国人从此与摩托罗拉相识。1995年兴起的由摩托罗拉制造的“大哥大”,更被国人认为是身份的象征。
李丽(化名)在9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入职摩托罗拉。工程师入职培训时的上课内容,她至今记忆犹新。“负责培训的人告诉我们,如果办公室起火了,该做的不是灭火,而是放下工作迅速离开。因为救灾可能失去生命,而再贵重的仪器公司都可以买,员工的生命是买不到的。” 更多的人性化体现在工作期间。摩托罗拉实施一套名为“肯定个人尊严”的方案,每个季度、每名员工都必须与主管面谈一次,就“你是否因性别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受到歧视”等6大问题进行交流,员工将个人评价输入电脑,供总公司存档、解决问题。“大家庭”的理念也被移植到中国。“摩托罗拉鼓励员工把亲朋好友介绍到公司。在美国总部,有的一家三代人都是摩托罗拉的员工。” 员工离职后,人力资源部员工还会经常打电话给他们,了解近况,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重录老员工。 摩托罗拉的公司管理人员和老员工还可以得到福利房,而这在外企中是极少见的。正因为如此,摩托罗拉被称为“外企中的国企”。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