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现任董事长)格鲁夫(Andrew Grove)在兔窝般拥挤的隔间中办公。在以创新管理著称的美国Chapparal钢铁公司,首席执行官佛华德(Gordon Forward)就坐在“员工拿起安全帽、走向炼钢厂的衣帽间的隔壁”。公司高层这种看得见的“开门”政策促进了信息和沟通的自由流动,而这是通往创造力的第一步。
IDEO公司也认为没有什么比“近距离与亲和关系”对发挥企业创造力更加有效。这家位于硅谷的高科技装备产品设计公司,参照好莱坞电影制作体系的部分方法,组建了项目团队,有意识地将人才集中起来参与脑力激荡活动。
公司总经理凯利(Tom Kelley)在《创新的艺术》一书中写道:“拥挤的房间充满了热烈的群体动力,而空间太大则会分散精力,打乱团队成员之间更即时和更富有情感的联系。”
Idealab公司位于美国加州,是创业孵化机构的先锋。该公司在催生新企业的方法上,遵循了同样的理念。该公司的总部设在一座5万平方英尺的单层建筑中,这样,员工们就不得不打照面,相互交流。
公司创始人格罗斯(Bill Gross)相信,办公楼内的每个人都要互相传授知识。他自己的办公室位于中央,四周是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办公桌,最靠里圈的办公桌提供给为初创期企业工作的员工使用。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他们的办公桌越来越远离圆圈的中央,当人数达到70名时,他们就会另辟办公场所。
专门空间激荡思维
Skandia公司的“未来中心”拥有辽阔的海景,轻柔的古典音乐,甚至还有烘烤面包的芳香飘过房间,营造出一种富足和家庭般舒适的氛围,这种氛围被认为是有利于激荡思维。音乐和海浪的声韵相互应和,同样被认为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而具有象征意义的旧船轮舵和老式打字机,则让人追忆往昔岁月。
但是,最能代表该公司的创新之道的,是“未来中心”开放后不久在那儿举办的2天研讨活动。该公司根据年龄、经验和地区分布选出20名员工,组成5个“未来团队”,每个团队包括超过25、35、45岁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员,以便促进跨代的知识传授。
近来脱离同脉兄弟安达信而构筑“艾森哲”品牌的安盛咨询公司,在其伦敦中央总部的顶层有一个“混沌区”和一个“禅思区”。混沌区用来产生想法,该区装饰为红色,有办公桌和无轮椅,使得聚在一起的员工能自由组合并开展脑力激荡。“禅思区”则用于较为安静的思维孵化过程,没有办公家俱,只有鱼缸、风景画,还有一个标牌上写着:“别开会,别打电话,别打扰。”一个叫做“触地吧”的工作走廊连接这两个区,人们可以在走廊里坐下来,接插电话和手提电脑。
硅谷的太阳微系统公司发现工程师们喜欢聚在过道和厨房里,说上几句话,然后回到办公室。该公司意识到这些谈话具有创造性价值以后,设计了一个名为“论坛”的空间。它从厨房区延伸出来,人们可以在那里更加舒适地展开思维。另外还有一些名为“阳光屋”的房间,为员工酝酿创意提供场所,有些房间里有乒乓球桌或立体声音响,而在所有房间里都有板书用的白板。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