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管理 文章
一场涨薪引发的罢.工谈判

这句话他这周之内已经听了无数次,所以也没太在意,只是睡眼惺忪地问了一句:“又出什么大事了?”

  “罢.工了!”

  这下,陈宓一个激灵,“腾”地坐了起来:“什么?”撂下电话,陈宓匆忙穿上衣服冲回厂里。此时,他的厂长办公室里已经挤满了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们。大家一看他来了,一下子炸开了锅,每个人都抢着说了起来。陈宓什么也听不清,脑袋“嗡”地就大了,禁不住不耐烦地大吼一声:“别吵!你,你先说!”

  首先被他点名的是人力资源总监吴雪莉—总公司去年从香港派过来的一个40多岁的中年女人。别看吴雪莉平时总以“总公司钦点”的身份自居,现在也急得支吾起来,好不容易才说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今天的罢.工事件竟是因前不久的大规模涨工资政策引起的。

  为了充分发挥最低工资的保障作用,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广东省前不久再次上调了企业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并于2011年3月1日开始实施。永继是一家面向全球提供尖端电源设计和生产解决方案的美资企业在华生产厂,现在有近900名员工。作为当地纳税大户,永继当然要带头响应政策。于是,人力资源部就在吴雪莉的“亲自”带领下设计了这次的调薪政策。而就在调薪政策实施后的第二周,就出现了大部分员工罢.工的恶性事件。

  吴雪莉还没说完,几个生产主管就忍不住一齐嚷了起来:“涨工资是好事,可‘好经’都被‘歪嘴的和尚’给念坏了!”

  一时间,办公室内又哄吵了起来。陈宓一看势头不对,立刻板起了脸,压低声音说:“你们都要罢.工是不是?我也没涨,难道我也要罢.工?”说完狠狠瞪了吴雪莉一眼。这一瞪,原先蔫了气的吴雪莉忽然提高音量反诘道:“Mr. Chen,你是说你对我们人力资源部设计的加薪计划有意见?当初我提交给你的时候怎么不说?”

  “我说有用吗?”陈宓这下可真火了,喊了起来,“你拿给我的时候上面可是已经签上了大中华区总裁CK的大名的!”

  涨薪引爆点

  永继新的最低标准出.台后,人力资源部根据组织现状和公司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差异化的调薪政策:对于刚入职的员工,入职工资标准上调了200元,以达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已干了一年的员工,每人在原工资基础上加了120元,这样他们的工资高于最低标准20元;对于已干了两年以上的老员工,他们目前的工资只比最低工资标准低了一点,所以只给他们统一上调60元,这样他们的工资比最低标准高了30元。

  而其他的管理人员,由于现在的工资已经高于最低标准,所以维持不变。这样一来,根据新规定,基层员工都得到了加薪,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维持一定的差异。原本吴雪莉认为这次调薪是一次展示她个人管理能力的绝好机会,因此调薪全过程都由人力资源部独立设计,事先没有征询过员工代表和管理层的意见。而且在审批流程上,由于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按规定直接由总公司审批,所以,连陈宓都是在看到批复回来的新政之后才知道有调薪这回事。

  其实,陈宓当时看到这份新政心里就开始打鼓了。于理,这样的调薪政策似乎公平合理、皆大欢喜;但于情,让那些已经为公司奋斗了多年的老员工如何平衡?所谓公正,无非是参照既定标准做出相应体现,这个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到内部的公平性。毕竟“公平”源自互相比较,与标准无关。

  因此,陈宓一收到这份调薪政策就赶紧召集生产管理层开会。由于很多生产主管都是基层员工出身,他们看到这份新政后也纷纷认为实施难度很大。有的主管提出:“这次加薪是按照工作年限的增长而下降的,也就是说工作的时间越长,加的薪就越少。为什么?这些老人对公司的贡献程度要比新来的人大得多,而且还要负责指导他们工作。比如说这次老蒋的徒弟都加了120元,他却只加了60元,才是他徒弟的一半,可是他做的工作要比徒弟多得多,况且哪有师傅加的比徒弟少的道理啊?”还有人抱怨道:“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这个吴雪莉,她是没在基层干过,不知道基层员工的难处,你让这些老人的面子往哪儿搁?”有的干脆说:“天下本无事,搞人事的一出马,人就要出事了!”真是好的不灵坏的灵,这不,生产主管们的话音还没落,就真的出事了。

  率先发难的是一车间。上午刚刚宣布调薪政策,下午几个老员工就跑到生产主管老莫那里诉苦,纷纷抱怨老员工涨得没有新员工多。老莫自己也是车间工人出身,所以对大家的抱怨深有同感,一开始还是劝导,说着说着却不由得和大家一起抱怨起来。这下,老员工的情绪越发激昂起来,一时间哭声、骂声此起彼伏。一车间的情绪迅速蔓延到了各个车间,下班之前,各个车间主管都收到了来自老员工们的投诉。

  几个车间的生产主管赶紧召开临时会议,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冷处理:这些老员工毕竟已经干了两年以上,都是对企业有感情的人,不是不讲理的混球,睡一觉起来说不定情绪就平静了。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新员工的意见也此起彼伏了。厂里之间开始流传这样的话:“他们现在怎样对待这些老人的,以后就会怎样对待我们。我们以后还有什么奔头?”这下,生产主管们压不住了,纷纷跟自己的员工说:“这是人力资源部定下来的,你们有什么意见派代表和人力资源部谈判去。” 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

  第二天下午,员工们便分别派出了由新老员工组成的7人代表团去找吴雪莉,目标只有一个:通过谈判,争取各级员工的加薪权益。

  和员工代表谈判这种事情,吴雪莉自认为经历得多了。她在来永继工厂之前,3年前也曾经在总公司在西安买下的一个生产厂短暂呆过半年,处理由于公司并购而产生的人事纠纷。按照她的过往经验,内地员工从众性强,只要安抚住几个带头人,风头一过自然就会平息,毕竟大家都是有家有室的人,一动不如一静。所以,企业方面一定不能服软,要让他们知道,企业的决策改变过程是非常繁琐而漫长的,这样一来,他们自己会衡量—与其花漫长的时间与企业耗下去,还不如安心工作或者另谋高就。

  参照这一思路,吴雪莉一开始就摆出了强硬的态度:“公司付给员工工资,员工就应该为公司工作;而且这次公司是给员工涨了工资的,你们就更应该好好工作。难道不给大家涨工资,你们反而更高兴吗?”

  员工代表当然不买账,说:“涨工资是好事,谁都知道。但这是国家的规定,要没这规定,你们才不会主动给我们涨工资呢。”

  吴雪莉一拍桌子站了起来:“谁说的?有种站出来说话,哪来这么不知好歹的家伙?”

  “我就站在这里呢!”刚刚说话的员工也来气了,“履行国家规定的政策是你们的责任,你们领着公司的薪水,就是要干这些事的。我们又没有要你掏钱,你叫什么叫?”

  其他员工也纷纷帮腔:“我们就是来要一个公平。”

  “这是公司的决定,你们懂不懂什么叫‘决定’?公司的决定没必要向你们解释。”吴雪莉瞪着他们叫道。

  这时,一位年长的工人站了出来:“薪资调整按理应该先征求员工代表的意见,你们做决定之前问过我们没有?你们不尊重我们的意见,怎么能让我们尊重你们的所谓‘决定’?”

  吴雪莉大叫:“你们想反对公司的决定?可以啊,你们可以向上反映,然后等总裁的反馈。不过,总裁可忙了,等他看到你们的意见,你们还在不在都难说!”

  “什么意思,威胁我们?”年轻的员工一听,立刻跳了起来。

  吴雪莉一看大家激动起来,也害怕了:“你们想闹.事啊?保安……”

  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过了一晚,今天一早,全厂就发生了大规模罢.工。

  第二次谈判:“高压政策”压不住

  整个经过陈宓已有所耳闻,毕竟他和永继上下已经朝夕相处了6年。各个生产主管从新政落实那一天起就不断在他跟前唠叨着“出事”二字。今天真的出大事了,他倒是真没料到。现在,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们还在看着他,等他出主意,而他自己却茫然得很。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299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