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本质:融合与创新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部门各领域扩散与应用、不断释放数据流动性的过程。“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也就是说,“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的运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的嵌入,在行业间产生反馈、互动与协调,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融合与创新。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具有全球化、开放性、分布式、交互式、去中心化、海量信息等特征。互联网具备的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精神使信息或数据的潜能得以爆发,转化为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因此,“互联网+”的推进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目前,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管理、售后服务、采购(B2B、B2C)等环节,今后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给社会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可以说,“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过程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互联网化,愿景是再造产业空间,口号是“让商业回归本质”,抓手是传统企业推进开放式创新,结果是一切公司都是拥有数据的公司。
“互联网+”的增长要素:数据资源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资本和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提出“新增长理论”,将劳动力的定义扩展为人力资本投资。此后又有学者提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互联网+”进一步改变了经济增长的要素。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后,信息(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快速提高,海量数据的积累与交换、分析与运用极大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同时,信息(数据)要素显现出不同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物质要素的经济特征:一是具有即时性,数据生成实时在线,处理速度快,与经济发展同步;二是信息(数据)要素的出让者并未因出让数据而丧失数据的使用价值,具有共享性特征;三是信息(数据)具有边际生产力递增性,即数据在使用过程中非但没有被消耗,还会产生新的数据。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