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一:产品-内容-运营-市场的角色模型。
产品经理对满足用户需求可用性易用性负责,运营通过产品或内容对商业和市场目标负责,如此倒推回来,做到产品的1,如果想要撬动市场实现商业目标,运营必然要走在前列,除去市场和商业这两个“无形”的目标,我们更应该抓紧运营和产品两个有形武器,通过产品或内容以“有形实体”去换“无形目标”。
业内常有“技术驱动型公司”“产品驱动型公司”“设计驱动型公司”的不成文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重心应该以运营>产品>技术。未来我更看好以运营为主导的公司,因为运营离市场、消费者更近,吧产品升级为服务以后实现商业目标的概率更高。因此也更好看产品运营职位,如果非把产品经理类型细分的话。
这个模型是以市场为导向,这个模型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除非你不想赚钱,就是为情怀,任性做着玩。通过产品构建与商业市场的桥梁,赤果果的说,产品就是二段收费(互联网底层逻辑之一:前半段免费甚至福利后半段收费)的工具!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会执着于产品功能全不全、用户体验好不好,因为你会有一个做不做这些的基础价值判断:赚不赚钱?值不值的做?当然,你说我就做一个情怀产品,满足需求,做到极致,赚钱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我倒也不否认也有“顺便”赚到手软的产品,我想大多数产品都没有这个魄力吧?
模型二:运-营的概念模型。
我的泛理解就是两个关键词,活动和经营,一要保持日常的经营,也就是长期的维持,像一些社交类的常青树活动,翻包看你每天都带什么啊,晒桌面,看你你的书桌上都有啥啊,这背后满足的是参与者的爱现虚荣心和观看者的好奇心甚至是偷窥欲,所以这类活动已成为运营“常青树”经久不衰;二是要有活动,也就是短期的刺激行为,逢年过节推出一些优惠啊,放价之类的刺激,有大有小,各种门类,尤其是电商平台,从没有时间是没有打折活动的,俨然已经将“运”升级到到了“营”的高度。
总之一个宗旨,既要你长期关注着我,又让你是不是的“兴奋”一下,持续不管的给你刺激,让你每天都兴奋,都活跃,就像养娃,你总不能每天都给他吃一种食物玩一种玩具吧?你得学会变!花!样!
模型三:建立资源-目标-效率-复盘的活动策划模型。
为什么80%的运营只能打杂?因为你没有一个目标导向意识。有了这个意识你就会考虑我手上有哪些资源可用?这些资源可以冲击什么目标?我的这些时间、人力、资源投入会带来流量?转化?下载量?这些产出和投入比值得吗?想清楚了再去执行,执行后对结果不断对成本投入产出比、风险意识、预期管理进行复盘。你会发现,运营的乐趣,在于给我个杠杆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的快感,比纯粹重复性劳动性质的工作有成就感吧?做无限接近用户/消费者的前沿工作,这样创作更大价值的可能性更高。
模型四:角色—场景—路径。
产品设计中如何分析需求并作出决策?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作什么流程以满足什么需求?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哪些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把握关键信息既不繁琐给角色造成压力又可以让我们拿到关键数据为我所用?利用这模型思考,你会发现一条条操作路线特别清晰,同时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哪些流程必不可少哪里流程是冗繁多余,从而做到简洁设计、程序高效执行。
登录 | 立即注册